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十二讲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1日



第六十二讲




2025年3月1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和厦门大学会计学系MPAcc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十二讲“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在厦门大学嘉庚二号楼512室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期邀请到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作主题为“民间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的学术讲座。厦门大学历史系黄向春教授、经济学院杨子砚副教授、会计中心和会计学系刘峰教授、熊枫副教授、郭睿副教授、申屠李融助理教授、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李茂良副教授等230名师生线上线下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峰教授以陈寅恪先生的名言开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他指出,民间契约文书作为“新材料”,为经济学、会计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契约文书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理解中国社会经济逻辑的钥匙,希望学者们以田野精神深耕实证,不断突破理论边界。



郑振满教授的讲座以福建民间契约文书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其保存、整理与研究的价值。他指出,契约文书的存续逻辑植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机制,传统契约以包契纸为单位保存,记录同一财产的完整交易链,包含上手契等历史凭证,形成可追溯数百年的产权网络,若脱离原生态,其系统性便遭破坏。契约文书的存续主要依赖家族分家继承、村社共同保管等路径。在整理方法上,郑教授团队以家族、村落为单位归类文书,保留原始结构,并通过拟题、编号还原每件文书的事件逻辑。面对海量散佚文书,团队利用AI和GIS系统等工具匹配人名、地名、时间,重建契约关联网络。




此外,郑教授强调契约文书能助力多学科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史领域,契约文书见证了明清非正式金融以及沿海贸易的发展;法律史层面,大部分民间诉讼依赖契约调解,契约文书展现国法与乡规的动态平衡;在信息生态学方面,契约文书构建了乡土社会的信息网络;语言文字学方面,契约文书则帮助学者从俗字、异体字中挖掘汉字演变脉络。他还以团队整理的永泰文书为例,指出契约不仅是经济行为的记录,更是文化整合的工具。




在讨论环节,在场师生围绕契约文书真伪判断、识别以及执行情况等问题展开热议。最后,刘教授进行简单回顾与总结,并指出现有部分理论难解中国实践,田野深耕方能构建自主学术话语权。



文 | 屠雨泽

责编 | 杨颖瑜

审核 | 刘峰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


会计研究进入“卷”2.0时代。


现在的会计研究,内卷化程度高。一篇论文,超过一半的篇幅都是要解决诸如稳健性等等问题,方法越来越复杂。如何破局?改变“卷”的方向,从“内卷”转向“外卷”,或“卷外”,朝外扩张。


多年前,我曾经尝试借鉴“经济学帝国主义”,提出“会计帝国主义”。今天,让我们重拾这一术语,让会计研究“出界”,“卷”出去,让会计研究的主题多样、方法多样,让会计的色彩更加丰富。


如何“外卷”?


第一步,眼睛向外。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也是多元的。一片甲骨,中医看到的是药,文字学家看到的是篆书与文字,考古学家看到的是考古发现,社会学家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秩序、生活环境,历史学家又找到了某个历史事件的支持性证据。因此,交叉学科论坛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邀请不同学科、研究活跃的学者,让他们来介绍他们最近的工作、各自学科的最新动态;并期望能够推动会计学者们视野更广、工具更多、话题更多元,丰富会计学的研究,也让会计学研究重现上个世纪70-9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辉煌:扩大会计学的基础,用会计学解释社会一切现象,进一步重构会计学的研究逻辑,建立“会计帝国”。


第二步,借鉴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会计学者看世界、做研究的“本钱”;


第三步,不同学科的学者们相互碰撞,产生思想“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期待这种跨界交流,也能生成新的高原。


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历来注重学科交叉。2017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设立“群贤”交叉学科论坛,已举办22期;2022年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已举办23期。经商定,两个交叉学科论坛自第46期起,合并为“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由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和厦门大学会计学系MPAcc中心联合主办,并获 “冠亚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发展基金”的支持。目前的计划是每月上、下旬各一次。


期待您的加入。


让我们一起“卷”起来!





捐赠方名片


冠亚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发展基金是由厦门大学会计系86级校友企业冠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总金额1亿元人民币,旨在进一步推动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教学科研事业更高更快发展,提高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国际及国内影响力。冠亚投资成立于2004年,依托强大的产业背景和专业的投资能力,坚持投资“专精特新”成长企业,始终践行赋能与价值分享,持续为投资人和被投资项目创造价值,在国内投资机构榜单屡获殊荣。



往期回顾

前言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一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三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三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七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七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八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八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九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九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一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一讲

【讲座预告】政策评估、政策设计与机器学习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二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三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三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四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四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六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七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八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八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九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九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一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一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二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二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三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三讲

学术讲座预告 | 会计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讲)

学术讲座回顾 | 会计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讲)

密集课程预告 | 会计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讲)

密集课程回顾 | 会计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讲)

密集课程预告 | 冠亚杰出访问学者讲堂(第3讲)

密集课程回顾 | 冠亚杰出访问学者讲堂(第3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六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六讲

学术讲座预告|“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七讲

学术讲座回顾|“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七讲

学术讲座回顾:“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八讲

学术讲座回顾:“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九讲

学术讲座回顾:“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一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一讲

学术讲座预告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二讲

学术讲座回顾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二讲

学术讲座回顾:“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三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四讲

学术讲座回顾:“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五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六讲

学术讲座预告 |冠亚杰出访问学者讲堂(第4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七讲

学术讲座回顾:“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八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杰出访问学者讲堂(第4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九讲

学术讲座回顾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九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五十九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十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十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十一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十一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