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滑动继续探索

思想

李建发教授,厦门大学

我们义不容辞,要把《当代会计评论》这本刊物越办越好,明确定位和方向,服务中国经济发展,解决现实问题,提炼和构建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

创刊发布会撷英

刘光忠博士

《当代会计评论》的创刊为培育我国会计学术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平台,意味着中国会计学术的花园里又长出了一束新的花朵,必将为繁荣我国会计理论创新与学术交流发挥独特作用。胸怀“国之大者”,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代会计评论》要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贡献会计力量;面向会计改革与发展,《当代会计评论》要服务会计改革与发展,为我国会计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面向...

创刊发布会撷英

孙宝厚教授

《当代会计评论》自2008年创刊以来,历经多年发展,2024年获批CN刊号正式出版发行,这表明《当代会计评论》已具备良好基础,以取得CN刊号为标志,正式登台亮相,可谓“高开”。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与作为学术重镇和人才摇篮的厦门大学会计系互为表里,鼎力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会计评论》在“高开”之后,必将“高走”。会计与审计学科分合有度,同源共生。我衷心的希望《当代会计评论》在办刊过程中增强包容性,...

创刊发布会撷英

陈信元教授

《当代会计评论》的创刊及升级发展正值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转型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的会计实践在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革,会计研究和教学与时俱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个时期会计学术期刊和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成果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还有一大批基于中国实践和场景的会计学术论文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在国际学术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今天在此同时举办"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

创刊发布会撷英

吴超鹏教授

《当代会计评论》学术期刊是由厦门大学主管主办、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的学术季刊,于2008年初创。自2014年起,连续十年入选CSSCI集刊来源期刊,2024年正式获批刊号。这是近十年来,由高校主办、新增的第一本有刊号的会计类学术刊物。我们希望与各位同仁携手,一道将《当代会计评论》打造成一个集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研究生工作坊、网上资料库等内容一体的,为会计界共有、共享、共治的...

创刊发布会撷英

支晓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建设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应借鉴管理整合思维,学会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会计问题,理解各学科基本思维方式,让会计知识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增强其自主性和适应性。

创刊发布会撷英

文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得益于战争财政和特许公司的发展,而英国则通过产业政策实现了领先地位。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是通过计划经济时期发展重工业奠定基础,随后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实现崛起。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西方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的发展。

创刊发布会撷英

夏立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我们不能永远信任和依赖国外的期刊,不能永远依从美西方的会计研究范式。我们致力于将《当代会计评论》打造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属于全体会计学者的学术平台。

创刊发布会撷英

聂辉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不同于西方的ESG,中国式ESG是一种以政府为中心的关系契约,因此应当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待ESG,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哲学社会科学。

创刊发布会撷英

吴溪教授,中央财经大学

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现状表明,本土学者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本土学者要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进行努力,战略层面,要坚持研究的“有趣”性和“有志”性结合;战术层面,要实现制度背景、实践调研、关键问题、学理价值等各方面的统筹兼顾。

创刊发布会撷英

刘峰教授,厦门大学

从文字的起源、社会对于会计的广泛需求等方面看,会计应当成为一门显学。在此我号召我们广大会计学者关注基础理论,关注能够影响社会的重大问题,共同努力推动会计成为一门真正的显学。

创刊发布会撷英

潘越教授,厦门大学

学术期刊是学术的风向标,在学术研究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建构好中国式现代化管理理论体系,学术期刊的作用重大,责任也重大。

创刊发布会撷英

刘国强,《会计研究》编辑部

会计学会领导对《当代会计评论》寄予厚望,在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建设的道路上,会计学会将联合学术期刊,共同服务这一伟大事业,探讨有价值的选题,加强期刊间合作,发挥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

创刊发布会撷英

曲晓辉教授,厦门大学

人文社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涵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学科体系方面,期望专注学科建设多年的学者从学理方面论证会计学科;学术体系主要是学术研究,体现在期刊上受大家喜爱的文章。话语体系,受其他发言人启发,我认为可在期刊专栏设题、开展专题研究,多让期刊和学者面对面深入交流。

创刊发布会撷英

辛清泉教授,重庆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管理理论的构建,要坚持守正创新,着眼现实重大问题,服务好国家发展的需要。

创刊发布会撷英

高和荣教授,厦门大学

需思考学术追求的核心究竟是构建真正有价值的学问,还是单纯追求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这便是我们在探讨刊物与学术关系时所关注的要点。期刊的发展与学科紧密相连,会形成鲜明的学科特征与导向。

创刊发布会撷英

程新生,《南开管理评论》编辑部

会计学科体系建设应当结合实证与实验、案例等多种研究方法,把会计学作为管理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挖掘会计学的潜在价值和科学属性。

创刊发布会撷英

张世国,管理世界杂志社编辑部

会计学术研究要关注政策价值与现实问题,探索经验和理论指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避免陷入“为数据而研究”的误区。

创刊发布会撷英

刘建丽,《经济管理》编辑部

期刊注重问题导向,从中国现实中挖掘学术问题,以有趣、有用、有贡献为原则,引领理论建构,共建知识体系生态。

创刊发布会撷英

王燕梅,《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会计的学术探索要着眼于问题导向的选题,兼容并包宏观的“大选题”和跨学科融合的“新选题”,为实体经济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启发。

创刊发布会撷英

熊熊,《管理科学学报》编辑部

学术研究的问题应该有重要性,研究方法应该有科学性,能够复现发现的规律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我们学者应当关注中国现象与制度,结合实践与时代变化,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挖掘中国特色的研究选题。

创刊发布会撷英

张思,《管理评论》编辑部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经济发展,也是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现代化。在全球化的大变局下,信息化与技术革命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管理理论的建构既要让学者把论文发在大地上,但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国际视野上成长。

创刊发布会撷英

李文贵教授,浙江财经大学

学者应思考如何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同时兼顾科普,让社会公众理解学术研究的价值,从而提升公众对经济与管理问题的认知水平。

创刊发布会撷英

陆正飞教授,北京大学

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创新性研究,创新性研究需要期刊的责任与担当,学术期刊在审稿中应避免依赖简单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机制,以支持更有潜力的创新研究。

创刊发布会撷英

潘红波教授,武汉大学

基于企业实践和案例的研究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学者应当着眼国家重大战略和技术创新,挖掘新的研究方向。

创刊发布会撷英

王化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交叉学科的视角能有效拓展学术研究的广度,研究对象的横向和纵向延伸能有效拓展学术研究的深度。

创刊发布会撷英

谢德仁教授,清华大学

学者应当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避免盲从热点和过往研究,具备独立的判断力,以严谨求真的态度推进学术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管理理论和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

创刊发布会撷英

靳毓,人大复印资料

在自主会计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期刊应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期刊应通过选题和刊发文章引导学者、尤其是引导青年学者关注和研究重要问题,鼓励“真问题” 的研究。

创刊发布会撷英

闫秀丽,《财务与会计》编辑部

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核心理念,紧密围绕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创新和中国自主会计师制度建设这两大时代命题,主动策划、选题、选择稿件,推出时代的、大家喜欢的高质量文章。

创刊发布会撷英

孙蕊,《财务研究》编辑部

鼓励学者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寻找更多更重要的、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即不能仅仅找星星,还要找太阳、找月亮,做符合政策导向的、富有学术创新思想的、能引领学术前沿的规范研究,其次是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实证论文,并通过学术案例研究,搭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

创刊发布会撷英

曾铁兵,《中国注册会计师》编辑部

在构建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时要高度关注“国家”这一关键要素。会计信息的生产与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主导,国家意志与资本意志存在显著差异;应深入探讨国家主导性与自主性的关系。

创刊发布会撷英

陈俊教授,浙江大学

从学术期刊的视角来看,若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原因揭示是不够的,理论框架应首先紧密契合中国当下时代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实践层面相契合。但是,若学者仅关注实践反馈,而缺乏思想性的规范引导,那么我们将难以建立正确的研究方向。

创刊发布会撷英

丁方飞教授,湖南大学

目前我们国家具有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科技的创新,各产业之间的壁垒会逐步增长,这需要会计进一步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的方向发展,从而收集更多的研究素材。

创刊发布会撷英

李明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在学术探索中,假设可以大胆,但求证过程必须严谨可靠,可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鲁迅曾言:“从来如此,便对吗?”这启示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秉持怀疑精神去求证。

创刊发布会撷英

唐雪松教授,西南财经大学

在探讨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及其引领作用这一复杂话题时,期刊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建设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创新性与开放性两大显著特点。从创新性角度把控,思想的开放性是关键;在研究范式方面,多元化是当下的迫切需求。

创刊发布会撷英

毛新述教授,北京工商大学

期刊可以通过设计专栏等,搭建起一个涵盖会计理论、会计制度与会计方法等具有中国特色内容的框架;应鼓励对于“商学”的讨论与研究。

创刊发布会撷英

孙雪娇教授,天津财经大学

对于立足国情、从新角度出发、运用新方法的研究成果,即便其不完全符合西方传统学术标准,只要思维严密、逻辑论述充分且结果可靠,期刊应予以考虑,让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建设的大道越走越宽。

创刊发布会撷英

王竹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作为高校教师,要有使命感,研究成果务必彰显原创性,充分展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独特价值;研究契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中,政府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增进沟通与合作共同攻克学术难题,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发展。

创刊发布会撷英

张俊瑞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关于 “自主会计知识体系” ,“自主”不仅在于自身认为其具有创新性,还需得到外界的广泛认可;国内也不乏类似的探索,如公司治理指数、会计指数、投资者保护指数及明星资产指数等。这些指数能否通过进一步加工与深化,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理论,是会计学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创刊发布会撷英

张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构建自主会计制度体系,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会计界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形成了供需失衡的局面,我们必须深入实践,精准提炼实务中的痛点,并据此创建适宜的理论、选用恰当的方法。

创刊发布会撷英

黄俊,《财经研究》编辑部

《财经研究》的“三个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着力缩短审稿周期;对每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进行广泛宣传。

创刊发布会撷英

李陈华,《审计与经济研究》编辑部

强调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回归理论的本质——注重逻辑阐述。我们应摆脱单纯对数量关系的过度追求,深入梳理学术思想,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

创刊发布会撷英

李祎博,《管理科学》编辑部

作为编辑,在审核稿件时,我会重点关注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假设是否合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否紧密,变量选择是否得当,以及理论贡献是否突出。

创刊发布会撷英

吕敏康教授,《会计论坛》编辑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论坛》的特色在于,强调文化和历史层面而非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计划开设教学改革专栏,推进将业务系统与教学体系融合。

创刊发布会撷英

张新一,CJAR 编辑部

CJAR 明确稿件偏好,致力于成为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展示平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稿件提供出口。同时,期望成为在英文期刊中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制度背景及相关问题的首选素材库。

创刊发布会撷英

白云霞教授,同济大学

在选题上,学者需深入实践,走进企业、政府部门开展调研;论文研究成果的呈现与传播方式创新也很重要;学者要有担当,承担起研究重大问题的历史使命。

创刊发布会撷英

蔡宁教授,厦门大学

将新兴技术融入研究,我们或有机会与西方并肩,甚至实现超越。在未来利用人工智能开展会计、审计、财务及投资项目组合研究时,这或许能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切入点。

创刊发布会撷英

崔学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随着大数据与智能经济的发展,会计处理程序部分自动化,大量非专业投资者涌入,需深入研究其信息处理特征。同时,在可视化时代,信息处理方式发生变革,人机协同也成为会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创刊发布会撷英

贺建刚教授,南京审计大学

期刊不应仅为追求引用率、影响因子,而忽视对会计技术知识的深度挖掘。发挥高校学术期刊的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与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与传承的目标。

创刊发布会撷英

权小锋教授,苏州大学

其一,选题来源方面,多关注基础问题研究;其二,选题形式上,丰富选题来源,激发学术创新;其三,选稿类型应更加多样化。

创刊发布会撷英

唐大鹏教授,东北财经大学

探讨高校期刊与财经高校科研管理的结构化适配,需要关注:强化期刊质量与科研评价体系的融合、促进期刊编审与科研资源的高效整合、将科研诚信风险防控机制引入期刊管理。

创刊发布会撷英

田高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打造中国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科技、专业、要素赋能、机制赋能等四个维度展开,形成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系统。

创刊发布会撷英

王兵教授,南京大学

期刊应以学术质量为导向,完善评价体系,加强与作者的互动,明确投稿标准,推动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创刊发布会撷英

王彦超教授,中央财经大学

摆脱单一影响因子的束缚;秉持包容态度;丰富期刊呈现形式。

创刊发布会撷英

余鹏翼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高校期刊发展极为关键;高校学术期刊的成长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

创刊发布会撷英

中心

  • 新网站上线啦!期待您的使用反馈与改进建议

    2025-09-02

  • 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座谈会

    2025-07-27

  • 罗进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研究》顺利结题

    2025-06-23

学术

  • 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学术期刊论坛——暨《当代会计评论》创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时间:2025年1月11日

    地点:北京

  • 第二届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学术研讨会暨财经类期刊西部学术工作坊在新疆财经大学举办

    时间:2025年7月19日

    地点:新疆财经大学

  • 《当代会计评论》“又日新”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时间:2025年6月28日

    地点:西安交通大学

科研

  • 科研项目 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情况

    2022.06.27

  • 科研成果 杜兴强教授的合作论文在The Accounting Review [TAR]在线刊出

    2025.05.28

  • 科研成果 刘峰等: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制度与实务

    2025.05.09

基地期

  • 《当代会计评论》入选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近日,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当代会计评论》入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标志着其学术影响力与认可度再获提升。CSSCI来源期刊(集刊)是南京大学受教育部委托自主研发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国内公认的权威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当代会计评论》其前身为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2008年以“以书代刊”形式创刊,初期每年一卷两期;...

    2025.08.07

  • 刘峰:找寻会计的理论基础(代刊首语)

    找寻会计的理论基础(代刊首语)      刘  峰    什么是会计?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会计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计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每一个组织——大到联合国等泛国家组织,小到家庭?在不同形式的组织中,会计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制度环境对会计的具体影响及其传导路径是什么?制度形塑会计,会计反作用于制度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会计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人造装置吗?等等问题的答案,会计界长期孜孜以求,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2025.06.17

  • 编辑手记 | 《当代会计评论》2024年第1卷第1期

    奉献给读者的,是改版后的第一期刊物。《当代会计评论》自2008年创刊,2014年进入CSSCI收录集刊,2018年升级为季刊,并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学术会议,以期搭建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会计理论研究。2024年,本刊正式获得国内统一刊号,这是近十年来,由高校主办、新增的第一本有“身份证”的会计类学术刊物。这既是对过去的鼓励,也是对未来的鞭策,我们唯有更加努力,明确刊物定位,把它打造成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力的学术平台。...

    2025.06.17

  • 编辑手记 | 《当代会计评论》 2024年第1卷第2期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当代会计评论》2024年第二期。本期共收录7篇论文。第一篇是特邀稿:回归结果不理想,该怎么办?作者为国际知名学者James Ohlson,他的论文Ohlson(1995)和Feltham-Ohlson(1995)是199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献之一,它们确立了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公司价值与公司权益的账面值、公司盈余之间线性关系的理论基础。Ohlson教授的这篇特邀稿件,讨论的问题是:回归结果不理想时,如何能够帮助研究者改进研究结论。文中涉及分箱法相关性的改进、...

    2025.06.17

  • 编辑手记 | 《当代会计评论》 2024年第1卷第3期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2024年第3期《当代会计评论》。按照编辑部的要求,也是当下学术研究“卷”的标志之一,作为责任编辑,需要提交一份编辑手记,以期让读者诸君能够更快地体会到本期各篇论文的“独特芬芳”。本期刊物的开篇论文是香港中文大学吴东辉教授的“做好中国会计研究”。以1978年为起点,中国会计研究第一阶段是“拨乱反正”,回归科学研究的轨道;1990年代起,向国际接轨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旋律,这既包括研究会计准则,...

    2025.06.17

  • 编辑手记 | 《当代会计评论》2025年第2卷第1期

    新一期刊物完稿后,作为编辑,自然感慨万千。每一期刊物,从邀稿、收稿,到指定学术编辑、邀请匿名评审人,等待评审人意见,到作者回复,如此反复数轮次。能够顺利走完全程,并经过出版社多轮审读,最终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图书越来越厚的今天,一本156页的书,只能是小册子了),不只是作者们的灵光闪现、沥血呕心,也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精心呵护,更是出版多个环节的合作与创造。它既是学术研究的智力产品,同样也是工业化时代团队作业、...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