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当代会计评论》 2024年第1卷第3期

时间:2025-06-17 浏览: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2024年第3期《当代会计评论》。按照编辑部的要求,也是当下学术研究“卷”的标志之一,作为责任编辑,需要提交一份编辑手记,以期让读者诸君能够更快地体会到本期各篇论文的“独特芬芳”。

本期刊物的开篇论文是香港中文大学吴东辉教授的“做好中国会计研究”。以1978年为起点,中国会计研究第一阶段是“拨乱反正”,回归科学研究的轨道;1990年代起,向国际接轨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旋律,这既包括研究会计准则,尤其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包括采用国际学术界,主要是美国学术界的主流范式,引入实证会计方法,这一阶段逐步地与国际同步,尤其是2010年起,我国会计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明显。中国会计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讨论中,学术界开始反思:中国会计研究怎样才能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贡献。由此中国会计研究进入到第三阶段,姑且称之为“和而不同”阶段:与国际学术研究同频但基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特征,形成的理论与中国相关、能够有效解释中国的实践。

不同研究背景、不同知识体系的学者,对如何做好中国会计研究,“诊断”不完全一致,“药方”当然也有差异。吴东辉教授在回顾中国会计研究融入国际学术潮流所展现的趋势性特征后,讨论:中国问题为什么重要?通过对中国问题重要性特征的讨论,也为中国会计研究的选题,提供了建议。吴东辉教授论文中所提到的两个点,颇有同感:第一,关注重大问题。会计向来被认为是服务于微观企业、企业经营活动的辅助职能,加之实证研究的研究有效性限定,研究问题逐渐趋向“小微”。研究重大问题,提升论文的意义。第二,学术界与实务界联系密切,这是中国不同于美国,甚至国际学术界一个明显不同之处。这种密切联系,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一个国际学术界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当然,论文的具体精妙之处,还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在“以案例 辩问题”( https://ddkj.cbpt.cnki.net/portal/journal/portal/client/paper/a3089d9be651bb4a073b6bd7d9c3d249)一文中,笔者提出,因为我国社会制度环境不同、数智化全面嵌入所带来社会经济运行逻辑的改变,沿用书本上的理论、选择当下中国实践的数据进行研究,存在挑战。因此,透过具体企业、具体实践的讨论,提炼出符合中国此时、此地场景的研究问题,是学术界的使命。本期我们刊载的案例论文,讨论的案例是一家受到高度关注的高科技企业“柔宇科技”,它曾经拥有领先的柔性显示技术,创业初期备受瞩目,融资顺利,但最后陷入困境,并于2024年5月破产清算。这样一家高科技明星企业,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境地,见仁见智,观点不一。重庆大学辛清泉教授、梅斌博士从科创企业公司治理角度切入讨论,提出:科技型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权力配置与动态调整问题,这既是科创企业公司治理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争论的新体现,为当下科创型企业的公司治理、公司价值等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我国从风险资本兴起,到科创板设立,科创型企业数量增多,科创型企业的研究问题,一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王国晋博士生的“市场交易抑或总分号制”一文,从所讨论的对象——清代江西乐平县志成号(1850-1862年间存续运营)——的特征来看,它属于会计史范畴的文献;但是,它所讨论的问题——完善的会计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公司交易成本——属于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方法上又具有单案例研究的特征。“总分号制”一文的基本观点是:志成号采用总分号制,而不是市场交易形式,就是因为中国传统商业发展出一套兼具反映与管理功能的会计制度,实现了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从而增加了所有者对分号的控制力,使得分号组织形式得以有效运行。这篇文章也为我们讨论中国明清、甚至更早时期的经济活动、组织架构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视角与解释因素。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中国会计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能否引起公司股价短期波动”一文,是一篇规范的事件研究论文。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对环境信息披露做出制度性规定。武汉大学李青原教授、张人匀以这一事件为背景,检验市场的反应。作者的发现是:市场存在反应,且与ESG相关的公司——前一年披露过ESG信息、ESG信息披露质量好、非重污染、未受过环境处罚——正向关系更加显著。作者据此提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乘数效应。

将“双碳”目标作为外生事件,提出双碳目标之后企业审计活动发生变化,进而审计费用是否发生变化,是上海大学姚圣教授、戚雅雯在“碳风险与审计定价”一文中所要回答的问题。他们发现,“双碳”目标提出后,相较于低碳排放企业,高碳排放企业的审计费用显著提高。作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补充检验。论文不仅研究了双碳政策的经济后果,也为审计定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上述两篇论文都是关注政策发布所产生的环境冲击,构造出一个差异化的场景,检验作者所设计的研究问题。这是当下学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朱卫东教授团队的“供应链金融网络能改善企业碳披露吗?”,则是从区域治理角度,以供应链网络为数据的链接方式进行计量发现,发现居于供应链中心位置的企业能够通过激励研发和提升声誉改善碳披露。这篇论文将社会网络研究与ESG研究揉合起来,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本期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关于美国加密资产准则的,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刘浩教授和张倩博士。与目前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文献不同,这是一篇规范性的论文。作者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新概念框架的内在逻辑出发,讨论加密资产会计准则的合理性,以及二者不一致之处,特别是渐趋复杂的会计准则与相应的概念框架之间的冲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资产,是当下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加密资产的准则制定与执行,实务中将会出现各种问题。了解美国准则以及相应的逻辑,其实践意义,至为直接。

如果将一篇优秀的论文比作一道精致的美食,其中美妙,需要你亲自去品尝。我们这个团队尽心尽力,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场饕餮大餐。但是,你不亲自品尝,只能感受色、香,而忽视了食物的味道,这才是食物的精髓。

谢谢你的耐心。也欢迎你在品尝后给出你的个性化的评价,帮助我们未来修改“菜谱”、提升品质!让我们一起,提升会计研究的“品味”!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