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找寻会计的理论基础(代刊首语)
时间:2025-06-17 浏览:次
找寻会计的理论基础
(代刊首语)
刘 峰
什么是会计?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会计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计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每一个组织——大到联合国等泛国家组织,小到家庭?在不同形式的组织中,会计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制度环境对会计的具体影响及其传导路径是什么?制度形塑会计,会计反作用于制度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会计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人造装置吗?等等问题的答案,会计界长期孜孜以求,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如果以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作为现代会计的起点,那么现代会计实务的历史已经超过了500年。19世纪八九十年代,Charles Sprague、Authur Cayley发表系列论文开始讨论复式记账与会计的原理。1907年,Charles Sprague公开出版Philosophy of Accounts,若以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早期萌芽,那么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1883年,Wharton商学院正式开设会计课程。1904年,Henry Hatfield被UC Berkeley聘为第一个全职会计副教授。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于1939年授出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学位。从此,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开始跻身于大学殿堂之中。
但是,能够进入大学神圣殿堂,并不意味着就有了神圣的地位。1923年,Henry Hatfield教授在美国大学会计教员协会(美国会计学会的前身)年会的致辞中说道:“(我们)经常遭受来自大学同事们鄙视的目光……尽管我们自己谈论账户的科学、会计的艺术,甚至账户精要,但是,啊哈,Cattel等大腕并不认可。他们认为,会计就是一门伪科学……”
经过将近百年的发展,会计的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显著的改变。会计不被认为是一门有多大价值的科学;会计的研究成果仍然难登大雅之堂,进不了科学圣殿。人们提起会计,往往就会说“不过是‘记账’‘算账’”,甚至与“假账”天然相连。会计理论研究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理论和市场行为等方面,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会计理论仍然没有生成内在自洽的、能够与经济学理论相媲美的体系,更没有向会计学之外的学科进行输出,形成“会计帝国主义”。无论是在大学里,还是在科学界中,会计学科自身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被认为有科学含量。
人类早期的会计记录活动,直接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与应用。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分界线。对会计的需求,是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最直接的动力。正因为如此,会计不应该是人类社会“可有可无”的一种制度,它应该牢牢地占据人类社会文明的头条。
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又一伟大发明,它通过有效地传授知识与技能,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的专业或学科目录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些学科进入目录,一些学科被调整、淘汰。会计学科进入大学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却是目前我国大学开设率相对较高的学科。进一步地,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手持会计学位证书,叩开任一机构的大门去求职。在大学的所有学科中,没有第二个专业有此“殊荣”。所有组织,无论是规模大的跨国公司,还是规模小的创业期的家族企业,无论是营利性企业,还是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如政府、大学、基金会),甚至一些特殊的组织,如寺庙、教会等,都必须设置会计岗位或至少保有会计的功能。
会计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学科,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基石,也是应用面最广的学科,每一个组织都离不开它。但是,当前无论是会计学科的社会地位,抑或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认知,还是会计学科的理论,以及会计学理论在整个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都与会计学科实际已有的社会价值与定位不相符。
找寻会计的理论基础,让会计“实至名归”,让人们对会计的认知,配得上会计真正应该享有的荣誉与地位,这是会计学界的共同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会计学界的共同努力。
2008年,《当代会计评论》创刊;2018年,《当代会计评论》改为季刊;2024年《当代会计评论》获批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开端。我们将继续担负这一使命,鼓励并推动更多具有思想性、原创性的研究,尽力将《当代会计评论》打造成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并以此更有成效地找寻会计的理论基础,让会计成为一门“显学”。
让我们一起努力,提升中国会计的科学地位与社会认知,共同推动会计“登堂入室”,让会计真正进入科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