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当代会计评论》2025年第2卷第1期

时间:2025-06-17 浏览:

新一期刊物完稿后,作为编辑,自然感慨万千。每一期刊物,从邀稿、收稿,到指定学术编辑、邀请匿名评审人,等待评审人意见,到作者回复,如此反复数轮次。能够顺利走完全程,并经过出版社多轮审读,最终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图书越来越厚的今天,一本156页的书,只能是小册子了),不只是作者们的灵光闪现、沥血呕心,也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精心呵护,更是出版多个环节的合作与创造。它既是学术研究的智力产品,同样也是工业化时代团队作业、多环节多部门协同的结果。

作为编辑团队,我们希望《当代会计评论》不仅能够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也希望我们这本薄薄的刊物能够让读者、尤其是年轻学者们找到方向、感受到力量。为此,我们希望每期都能够推出由长期耕耘某领域知名学者撰写的该领域的综述性文献,让进入、接触这个领域的学者们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读一篇而领全貌,了解该领域研究问题的由来、学术思想演变的脉络、学术研究的前沿,也能够从中抓取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本期邀请到的稿件是宋献中教授和他的团队关于ESG研究二十年的回顾与思考。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宋献中教授就开始了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在ESG研究风口到来时,他和他的团队又一次站在风口上。ESG概念被正式提起,用以代替诸如社会责任、绿色会计等概念,是2004年。2024年,我们邀请到宋教授团队对ESG研究20年的发展,做一个总体描述。这份文献将ESG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热词图就能够反映出不同阶段ESG研究的发展趋势。因为是20年,也有近300篇代表性文献。

当下学术研究论文,总体都是从论文本身出发的,对学者为什么要做研究、写论文等的评价,通常不会见诸一本学术刊物。本期刊发的“学术研究志趣与建构中国自主会计审计知识体系”一文,是中央财经大学吴溪教授在本刊发行仪式上的受邀演讲。吴溪教授结合自身学术发展道路、中国制度情景的审计研究等,从中国社会科学学者的责任使命与国家需求等视角,提出了对建构会计自主知识体系的独到见解。尤其是六项“本土建设”的评判标准,对当下学界所高度关注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构造,有着“信号灯”与“指示器”的作用。学者何为?这是吴溪教授对自己研究道路的提炼与总结,特别推荐目前有点选题迷惘、持续研究乏力的年轻学者认真研读。你会从中找到启示,甚至力量。

“‘言过其实’的数字化披露及其价值效应”一文,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孙凤娥教授,是对当下以上市公司年报的文本来度量数字化程度的一种“反动”,或反思。文本分析方法的应用,为会计学者、也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新的数据来源,从而促发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于文本的量化本身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尝试构造一个衡量企业数字化披露“言过其实”程度的变量,研究发现是:数字化披露存在对资本市场及各类政策的迎合导向。

海南师范大学董峰教授和他团队的论文“为政莫善清其吏”,尝试用会计数据来讨论一个“大”问题:地区传统的廉政文化对企业行为——本文用的是盈余管理——的影响。总体发现:地区传统廉政文化能够降低盈余管理。会计信息源于微观会计主体,但它也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数据。借助会计信息来解释社会的运行,从而提升社会对会计的认知,是未来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江西财经大学熊家财教授团队的论文“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能提升城市创业水平吗?”,是一篇标准的宏观政策经济后果检验的论文,采用方法是双重差分(DID),研究发现也很正面:政策促进了地区创业水平的提升。这种风格的研究,不仅《当代会计评论》陆续在刊发,甚至每期都有一篇以上,会计、经济、管理等相关学术刊物上也在大量刊发。这部分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政策及其经济后果的检验上,那么,未来再要刊登,难度越来越大。借助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独特研究场景,讨论某个理论问题、测试某个研究方法、提出某组特别的数据,而不是政策本身,是未来关于政策变化场景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

本期刊物也刊发了202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发刊会。《当代会计评论》自2008年正式创刊,经历了多年艰难发展,于2024年获取正式刊号。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学界同仁,大家一起商讨如何建设好刊物,为学界发展提供一个高质量、开放型学术平台。我们也将会议综述附骥于后,供学界朋友茶余饭后翻阅。我们希望,通过学界的共同努力,提升会计的社会认知,让会计成为一门显学。

“让会计成为一门显学”,是《当代会计评论》的使命,也是中国学者对会计知识体系发展的可能贡献!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