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当代会计评论》 2024年第1卷第2期
时间:2025-06-17 浏览:次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当代会计评论》2024年第二期。本期共收录7篇论文。
第一篇是特邀稿:回归结果不理想,该怎么办?作者为国际知名学者James Ohlson,他的论文Ohlson(1995)和Feltham-Ohlson(1995)是199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献之一,它们确立了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公司价值与公司权益的账面值、公司盈余之间线性关系的理论基础。Ohlson教授的这篇特邀稿件,讨论的问题是:回归结果不理想时,如何能够帮助研究者改进研究结论。文中涉及分箱法相关性的改进、单调函数变换、识别需要详细检验的控制变量、识别和纠正不良CV效应和FE变量的意义等多个方面。我这里只是罗列了Ohlson教授所提出的改进研究效力的几种备选路径,具体如何应用,还是要请各位读者阅读原文、自己体会。本文原稿件是英文,由山东财经大学石昕博士翻译,Ohlson教授的亲炙弟子翟伟欢博士校订。英文原文可以通过网上链接获取(https://cascar.xmu.edu.cn/info/1309/3202.htm)。当然,作为一本会计领域的专业刊物,我还是希望、也建议各位学者首先确立研究论文的逻辑。在给定逻辑正确的前提下,通过改进计量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科技人才政策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由云南财经大学余怒涛教授团队完成,研究问题是:地方政府出台的科技人才政策,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论文通过筛选出各地所出台的科技人才政策(论文表1),与各地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字技术创新专利数量、上市公司中技术员工、技术背景高管等指标整合,检验了政府政策与数字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影响路径、机制等。这是一篇当下研究中常见的政策后果的研究,但视角别致,它将人才政策与数字技术创新联系起来,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为当下关于数字化或数智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人才政策会促进数字化水平提升”。
武剑锋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团队的论文“政府会计监督与商业信用融资”,以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随机检查公告这一事件为切入点,讨论政府会计监督对上市公司商业信誉融资的影响。以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随机检查为切入点的研究文献,仅《管理世界》2021-2023年就发表了三篇,分别检验盈余管理、银行信贷行为、企业税收规避。本文以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为分析对象,提出政府会计检查发挥了监督治理效应,让问题企业的问题得到“兜底”暴露,反而能够增加问题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水平。这一研究发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遗憾的是,论文仍然停留在发现现象、总结规律的阶段。如果能够进一步讨论内在的机理,并与诸如Stigler的管制的未预期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联系起来,会为政府检查、有为政府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政策意义上,未来企业对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随机检查的态度或许会有所改变。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不等于脱实向虚”是一篇小巧、内容明确的论文,西南财经大学涂国前教授团队尝试对文献中曾经广泛讨论的“脱实向虚”展开讨论。目前文献以公司金融资产占比来界定“脱实向虚”,这一界定也引起一些争论。本文提出不同的解释:购买理财产品企业总体现金持有率更高、偿债压力更小、盈利能力更强;购买理财产品的企业资本性投资没有降低,不挤占主业投资;购买理财产品也没有损害公司利益。在经过多轮讨论后,作者倾向于认为: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并不必然意味着“脱实向虚”。这一研究发现,对后续关于金融化、脱实向虚等的研究有借鉴,同时,也对会计、财务、审计等研究中的指标设定与量化的逻辑选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在编选文章过程中,遇到目前同行学术刊物编辑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韩式模特”困境。“韩式模特”是指几乎从同一工场、按照时人流行的审美标准加工出来的“流水线模特”,五官端正、长相俊美、身材高挑,但一致度高,容易产生“脸盲”似的审美疲劳,很少有让你眼睛瞪大的、原生态的模特。目前的学术界也有类似的倾向。由于数据库商业化、Python等各类数据分析软件普及,加之互联网让学术思想在瞬间抵达全球,导致论文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研讨会、刊物所收到的论文,相当比重都在讨论几乎相同的、当下的“热点”研究问题,采用几乎相同的研究方法,按照类似的论文结构与展开方式,甚至会出现不同团队、在前后相近的时间里,提交题目相同、研究设计基本一致、结论不一或相反的论文。与上述这种流行模式不同,原生于中国经济实践的“原生态”论文,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为了培养“原生态”的“模特”,并逐渐形成差异化的审美模式,我们从本期开始,增设案例研究专栏,鼓励基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商业实践的研究,以期能逐步推动学术界开展“接地气”的理论研究,期望通过对我国商业实践的案例讨论,逐步提炼出真正基于我国商业环境的、有“原生态”意义的研究问题,助力形成自主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以案例 辩问题”的栏目前言,作为卷首语刊发,期望像JFE在1980年代那样,通过大量原生于我国市场环境的案例,激发出真正中国的会计问题研究,逐步形成自主的会计理论体系。
本期刊发了三篇案例:关于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北京交通大学张霖琳教授团队)、高管对年报“不保真”现象(福州大学郑琳青教授团队)、股票交易从投资到消费的“盲盒现象”(山东财经大学石昕博士等)。三个案例都通过真实公司、实际事件、具体场景来探索性讨论发生在我国市场上的新问题。这三篇案例各自方法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从我国实践出发所提出的具体研究问题,且这些问题或具有探索性、或公开数据不宜获取而难以展开大样本研究。如果后续能够得到更严谨研究的支持,将会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猜想。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改变了,理论要相应改变。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只是“实践—理论”的一个链条。如果这一逻辑链条继续展开,“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常青的生命之树,一定会产生五彩斑斓的理论。《当代会计评论》乐意与您一道,点亮理论的色彩!
——刘峰
《当代会计评论》2024年第2期 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