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会计评论》 校园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
时间:2025-10-20 浏览:次
2025年10月18日,《当代会计评论》校园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当代会计评论》编辑部、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和武汉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安徽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广州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山大学等12所高校82位专家、青年学者参与本次会议。
🔺 嘉宾合影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王永海教授主持。

🔺 王永海 教授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聂军教授,《当代会计评论》主编、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教授分别致辞,为论坛拉开序幕。
聂军教授代表武汉大学对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次论坛以学术前沿和实践创新为核心,汇聚多学科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聂教授强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校际合作,共同推动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刘峰教授代表《当代会计评论》致辞,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儿去”为主题,介绍了期刊的发展历程与愿景。他指出,期刊自2008年创办以来,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并于2024年正式获批出版刊号。刘教授强调,当代会计评论倡导立足中国现实,关注真实环境中的真实问题,并寄语青年学者以学术为志业,勇于突破既有研究范式,探索具有社会价值和原创意义的研究方向,在学术舞台上闪耀光芒,并期望《当代会计评论》能成为他们迈向卓越学术之路的重要起点。
🔺 刘峰 教授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主题报告、论文报告与交流、专家论坛和闭幕式四个环节。
主题报告环节由厦门大学蔡宁教授和武汉大学林晚发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高华声教授、武汉大学李青原教授、武汉大学丁宇澄副教授依次作主题报告,为与会学者带来学术洞察与思想碰撞。

🔺 蔡宁 教授

🔺 林晚发 副教授
高华声教授作题为“稳定币全景图”的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稳定币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及监管格局,并以泰达币(USDT)为代表,深入解析稳定币如何通过锚定美元、黄金等资产维持价格稳定,并揭示其在跨境支付、数字资产交易等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高教授指出,稳定币市场已高度集中,前十家公司占据约95%的流通份额,且正在与传统金融体系加速融合,推动其合法化与资产代币化进程。最后,高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稳定币在不同国家的监管态度及中国市场的潜在机遇,为金融创新与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考。

🔺 高华声 教授
李青原教授以“公司财务会计研究交叉创新的思考”为题作报告,从学科融合与方法创新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财务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李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兴起,传统的财务会计研究正向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心理学等理论框架结合的跨学科整合转变,并以多篇经典研究为例,展示了法律变迁、政治周期、税收政策及ESG信息披露等议题如何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同时强调方法论更新的重要性,如机器学习、多模态数据分析等。最后,呼吁学者立足中国制度实践,做好中国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政策的双向互动。
🔺 李青原 教授
丁宇澄副教授带来了“Platform (Biased) Recommendation and Regulation”的报告,探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自我偏袒(self-preferencing)的形成机制与监管逻辑。他基于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平台、第三方商家与消费者的博弈模型,分析平台在混合经营模式下如何利用数据与算法偏向自营产品,以及这种行为对竞争、创新与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自我偏袒可能削弱第三方创新,但也能通过强化价格竞争提升消费者福利。丁副教授指出,适度的数据共享与合理监管更能平衡创新激励与消费者利益,为平台监管与数字经济治理提供新的理论启示。

🔺 丁宇澄 副教授
论文报告与交流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高茹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雄元教授主持。

🔺 高茹 教授

🔺 王雄元 教授
秉持“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理念,《当代会计评论》特设学生论坛,致力于为青年学子搭建学术发声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会计学术研究。经遴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凯、武汉大学林宁、华中科技大学朱玮雯、武汉大学李明四位同学的论文脱颖而出,围绕供应链、环境或有负债、资本市场、企业社会责任等前沿热点议题,分享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凯同学以“减税激励、供应链溢出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大客户的视角”为题,研究发现,大客户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效期获得减税激励会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其主要渠道在于缓解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促进研发设备更新以及增加研发人员数量;异质性分析表明,大客户获得减税激励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客户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以及非技术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客户获得减税激励还有利于提高企业未来创新产出。

🔺 朱凯同学
武汉大学林宁同学以“环境或有负债确认的污染减排效益——来自《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证据”为题,通过深入研究揭示:环境会计准则改革显著促进了企业污染减排。机制检验发现,该效应主要通过强化管理层环境责任意识、提升政府环境监管效率实现,公众监督的提升亦发挥了一定作用。

🔺 林宁同学
华中科技大学朱玮雯同学在“资本市场扩容的意外后果——来自新股定价效率的经验证据”中,以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扩容背景为切入点,探讨了行业内存量上市企业数量对同行业新股(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行业内存量上市企业的增加会显著提升同行企业的IPO溢价水平。机制检验表明,这一效应主要通过市场竞争预期加剧与未来发展确定性提升两条路径实现。

🔺 朱玮雯同学
武汉大学李明同学以“企业社会责任能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吗”为题,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越高,客户集中度越低,即企业履责能够显著减轻对大客户的依赖。机制检验显示,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两条路径发挥作用:一是通过打破市场分割、促进跨区域销售拓展;二是通过积累声誉资本、提升企业信誉与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多元化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媒体关注度较高以及供应链优化空间较大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稳健性检验(包括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均支持核心结论。此外,将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内隐性与外显性后发现,两类责任均能降低大客户依赖,但外显性责任作用更强。

🔺 李明同学
本次论坛特邀武汉大学陈冬、华中科技大学高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雄元、安徽财经大学后青松以及现场多位会计财务领域权威专家担任论文点评嘉宾。在四位同学分别报告后,专家们围绕研究选题的创新性、理论逻辑的严密性、模型设定的合理性以及结论的政策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点评。他们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肯建议,如数据样本的代表性不足、机制分析的逻辑链条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并结合各自的研究经验给予了具体的修改方向。专家们的专业指导不仅帮助青年学者深化了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也为其后续学术探索提供了宝贵启示,充分体现了学界薪火相传、砥砺共进的精神。

🔺 陈冬 教授

🔺 后青松 教授
在专家论坛环节,由武汉大学王永海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广州大学魏明海教授和厦门大学刘峰教授依次进行成果分享,激发了现场更为深入的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
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的魏明海教授带来了题为“AI与信息优势的重新分配”的报告。他提出:AI 的引入正深刻改变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运行逻辑,其核心在于重塑信息的获取与分配机制,进而影响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优势格局。AI 不仅提升信息处理与决策效率,更作为新的“经济代理人”参与市场互动,重构分析师、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认知边界和信息流动。以分析师为例,AI 的应用既提升了高认知能力者的效率,又缩小了关系型与非关系型分析师之间的差距,促进信息获取的去关系化。这一变化进一步传导至投资者层面,改变机构与散户的信息优势分布,并影响企业信息披露与市场监督。总而言之,AI 推动了资本市场的信息结构、效率与公平性重塑,为理解现代金融体系中信息优势的动态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魏明海 教授
厦门大学的刘峰教授带来了以“契约还是关系:来自福建民间文书的证据”为题的报告,从福建民间契约文书出发,对中国社会的契约性与关系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具体的文书进行整理统计,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并非单纯的“关系型社会”,民间契约在婚姻、土地买卖、借贷、租赁等日常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契约在维持民间秩序和市场交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该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民间契约史的实证证据,也为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关于契约与关系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呼吁学术界在研究中更多关注基于情境的实证资料。

🔺 刘峰 教授
论坛闭幕式由武汉大学潘红波教授主持。潘教授首先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指出,本次论坛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前沿选题的参考,也为学术研究开拓了多维度的视角。

🔺 潘红波 教授
《当代会计评论》主编、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教授随后作总结发言。他强调了学术思想的重要性,表示希望将《当代会计评论》打造成为标志性学术平台,为会计学者提供更多发表机会,并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投稿,传播研究成果,为学术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深化两校及各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持续提升会计学科建设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