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十八讲

时间:2025-09-22 浏览:


第六十八讲



2025年9月16日下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与MPAcc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十八讲“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在厦门大学嘉庚二号楼512室举行。本期邀请厦门大学法学院黄金兰教授作题为“常识对于司法裁判的意义”的学术报告。



讲座伊始,中心主任刘峰教授致欢迎辞,指出常识虽无形,却在司法场域中发挥着“法外法源”的隐性力量;常识的嵌入逻辑,为会计学者探究制度运行与治理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并再次强调跨学科对话的价值。



黄金兰教授的报告系统回顾常识从古代“乡规民约”到现代“公序良俗”的规范演进史。于法律发现阶段,常识可充任非正式法源,识别习惯、行规及公序良俗;于法律解释阶段,依语义空缺、语境差异,借常识阐明模糊条款、权衡目的与轻重;于法律论证阶段,以“不得因违法获利”等朴素正义评价裁判规范与案件事实;于法律推理阶段,则作为价值衡量与修辞控制的尺度,防止自由裁量滥用。此外,黄教授还以“天津大妈气球枪”“橄榄油标签”等典型案例,探讨常识在文义模糊、漏洞填补及价值衡量等场景中的嵌入机制。因此,在司法裁判的各主要环节,常识都发挥着重要功能。它既是法律发现的重要场所,也是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的重要依凭。只有兼顾常识的裁判,才能更接近司法正义。



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常识与会计准则留白”等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刘峰教授勉励在座青年学者以此次报告为起点,将常识作为观察制度运行的底层变量,在会计、法律与技术的交叉地带持续深耕,提炼出“可被后续研究反复引用”的真问题,以回应数智时代治理变革的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