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十九讲

时间:2025-10-02 浏览:


第六十九讲


2025年9月23日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与MPAcc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十九讲“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在厦门大学嘉庚二号楼512室举行。本期邀请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蒙莉娜教授作题为“Subway Construction, Café Talks, and Innovation”的学术报告。




讲座伊始,中心主任刘峰教授致欢迎辞,刘教授指出交叉学科工作坊始终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让“看似遥远”的理论碰撞出可被政策与实务借用的火花。蒙莉娜教授的报告将交通基础设施、消费空间与创新产出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可为会计学者观察制度运行提供微观场景。







报告中,蒙莉娜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54城300余条地铁线路的微观开通数据,并将其与大众点评13—22年咖啡店开业信息、国家知识产权局400余万条专利申请书及两座一线城市的手机信令数据精准匹配。发现新开地铁站附近的咖啡馆密度显著上升。作为知识交流的典型“第三空间”,咖啡馆数量的增长使地铁开通后企业年均发明专利申请量提高 8.26%。与同企业发明人之间的合作相比,这一效应在跨企业合作中尤为突出。借助智能手机出行记录,蒙教授进一步发现,新站点的落成不仅延长了发明人在周边停留的时间,也延长了他们在咖啡馆进行非正式会面的时长。综上,地铁站通过完善便利设施、促进面对面互动,显著提升了本地创新产出。蒙教授还指出,研究首次将“消费便利设施”纳入交通基础设施的创新评估框架,为“集聚经济—知识溢出”提供了可直接观测的微观场景,也为后续城市更新、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及科创政策评估贡献了“可计算、可复现”的识别策略。





现场提问聚焦于瑞幸等“即取即走”业态的负向估计、商场整体招商策略的内生性及手机数据代表性等。


讲座的最后,刘峰教授总结指出,会计研究需关注数字背后的人与空间,将常识、场景与数据结合,才能在制度留白处提炼现实社会的“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