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七讲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9日



第四十七讲




2024年3月28日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和厦门大学会计学系MPAcc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四十七讲“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在嘉庚二号楼512室举行。本期特邀厦门大学法学院司法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赟教授作题为“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刘峰教授代表主办方对周赟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参与讲座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大家广泛阅读一些“烧脑”的书、深入思考,以拓宽学术视野。同时,他指出当前会计学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卷现象,希望通过借鉴法学等学科的他山之玉破除会计学术内卷,促进会计学科的创新发展。刘教授还强调了法律与会计在财产所有权和计量方面的互补性,突显了两学科之间天然的协同关系。



周教授从问题意识出发,首先指出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建立在客观性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然而,他也提出,对于非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客观性的追求并非总是可行,甚至可能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追求。他进一步指出,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应当被理解为主体间性的合意性,即一种与主观性相互交织的属性。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逻辑自洽性,而非其所谓的客观性。他强调,理论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绝对的真理,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理论不应被视为指导实践的唯一准则。并且按照科学主义的标准,任何一种自认为是科学的学问或理论,都必须经得起客观性的拷问:你的对象、你的方法和你的结论,是否具有足够的客观性?周教授以法学中的事实、经济学中的数目与计量、自然科学中的可验证经验及不靠谱性举例,如果对科学作一种哲学的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客观性,根本就只是一个高贵之梦(noble dream),情感上或可欲,方法上却无可能,人类最多只能达致一种必定与主观性相互嵌合的主体间性。



而周教授从“对象”的逻辑要求、主体无法把握到对象本身、哲学解释学中的“前见”及其功能为例说明了对象的主观性决定了结论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并得出了以下两点推论:任何科研的客观性,最多只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意义上的合意性,也即一种必定与主观性相互嵌合的属性;任何理论都不过是关于世界的一种解释而已,并没有外在的、客观的评判尺度来比较相互竞争的几种不同理论——最恰切的理论评价标准是看它在逻辑上是否自洽,人类真正能够把握的是必然宿命赋予的主观性。最后,周教授认为对于这些理论的认识可以提供理论自信的哲学基础;其次是能告诫学者除了“不要迷信任何教条”外,不要迷信任何教条;第三是它告诉学者理论是逻辑的自洽,而实践是所有经验的妥协;第四是它能给予学者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最后是所有实证研究需要有意识地区分看的事实、看到的事实以及对于事实的解释。



在互动环节,周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法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主体间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讨论充分。


最终,在刘峰教授的精彩总结下,本次讲座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通过此次讲座,与会师生对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文 | 屠雨泽

责编 | 杨颖瑜

审核 | 刘峰




往期回顾

前言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一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三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三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六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七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七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八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八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九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九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一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一讲

【讲座预告】政策评估、政策设计与机器学习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二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三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三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四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四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六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七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八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八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九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十九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一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一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二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二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三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第二十三讲

学术讲座预告 | 会计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讲)

学术讲座回顾 | 会计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讲)

密集课程预告 | 会计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讲)

密集课程回顾 | 会计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2讲)

学术讲座预告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六讲

学术讲座回顾 |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六讲

学术讲座预告|“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第四十七讲








“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


会计研究进入“卷”2.0时代。


现在的会计研究,内卷化程度高。一篇论文,超过一半的篇幅都是要解决诸如稳健性等等问题,方法越来越复杂。如何破局?改变“卷”的方向,从“内卷”转向“外卷”,或“卷外”,朝外扩张。


多年前,我曾经尝试借鉴“经济学帝国主义”,提出“会计帝国主义”。今天,让我们重拾这一术语,让会计研究“出界”,“卷”出去,让会计研究的主题多样、方法多样,让会计的色彩更加丰富。


如何“外卷”?


第一步,眼睛向外。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也是多元的。一片甲骨,中医看到的是药,文字学家看到的是篆书与文字,考古学家看到的是考古发现,社会学家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秩序、生活环境,历史学家又找到了某个历史事件的支持性证据。因此,交叉学科论坛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邀请不同学科、研究活跃的学者,让他们来介绍他们最近的工作、各自学科的最新动态;并期望能够推动会计学者们视野更广、工具更多、话题更多元,丰富会计学的研究,也让会计学研究重现上个世纪70-9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辉煌:扩大会计学的基础,用会计学解释社会一切现象,进一步重构会计学的研究逻辑,建立“会计帝国”。


第二步,借鉴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会计学者看世界、做研究的“本钱”;


第三步,不同学科的学者们相互碰撞,产生思想“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期待这种跨界交流,也能生成新的高原。


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历来注重学科交叉。2017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设立“群贤”交叉学科论坛,已举办22期;2022年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冠亚”交叉学科工作坊,已举办23期。经商定,两个交叉学科论坛自第46期起,合并为“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由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和厦门大学会计学系MPAcc中心联合主办,并获 “冠亚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发展基金”的支持。目前的计划是每月上、下旬各一次。


期待您的加入。


让我们一起“卷”起来!





捐赠方名片


冠亚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发展基金是由厦门大学会计系86级校友企业冠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总金额1亿元人民币,旨在进一步推动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教学科研事业更高更快发展,提高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国际及国内影响力。冠亚投资成立于2004年,依托强大的产业背景和专业的投资能力,坚持投资“专精特新”成长企业,始终践行赋能与价值分享,持续为投资人和被投资项目创造价值,在国内投资机构榜单屡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