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中心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情况
时间:2009-01-29 浏览:次
作者 | 篇名 | 期刊 | 年代卷期 |
李若山 | “刻舟求剑”还是“随波逐流” | 上海证券报 | 2007-02-07 |
黄世忠 | 公允价值的十大认识误区 | 中国证券报 | 2007-05-10 |
黄世忠 | 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1) |
葛家澍; 林志军 |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述评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1) |
杜兴强; 温日光 |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 | 财经研究 | 2007,(1) |
张国清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预测实证研究 | 当代财经 | 2007,(1) |
杜兴强; 王丽华 | 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 会计研究 | 2007,(1) |
林建宗; 刘震宇 | 实物期权在IT投资中的应用评述 | 科技管理研究 | 2007,(1) |
林建宗; 刘震宇 | ASP市场生态系统分析与提供商战略选择 | 商业研究 | 2007,(1) |
杨烜会; 刘震宇 | 含结点等待费用的离散时变最短路径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2007,(1) |
杜兴强; 聂志萍 |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实证研究 | 证券市场导报 | 2007,(1) |
张程睿; 王华 | 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市场效应——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 中国会计评论 | 2007,(1) |
王琨; 陈晓 | 控股股东所有权结构与关联方担保 | 中国会计评论 | 2007,(1) |
葛家澍; 裘宗舜 | 《会计信息丛书》述评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2) |
余绪缨 | 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2) |
屈耀辉; 傅元略 | 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兼对股权融资偏好再检验 | 财经研究 | 2007,(2) |
韩洪灵; 陈汉文 | 会计职业道德之性质与实施:契约理论视角的解说 | 当代财经 | 2007,(2) |
吴联生; 薄仙慧; 王亚平 | 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 | 会计研究 | 2007,(2) |
葛家澍; 张金若 | 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介 | 会计研究 | 2007,(2) |
王竞达; 于增彪; 瞿卫菁 | 成本管理系统解析:实务发展、制度变迁和学术研究 | 南开管理评论 | 2007,(2) |
杜兴强; 周泽将 | 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公司治理动因——基于深圳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 2007,(2) |
陈俊; 陈汉文 | 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执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 审计研究 | 2007,(2) |
邓利斌; 刘震宇 | 组织关系的激励机制研究 | 统计与决策 | 2007,(2) |
刘峰 | 新会计准则一定“种瓜得瓜”吗? | 新理财 | 2007,(2) |
李常青 | 对我国年报首次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思考 | 中国注册会计师 | 2007,(2) |
陈胜蓝; 魏明海 | 董事会独立性、盈余稳健性与投资者保护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2) |
王华; 曹细钟 | 审计质量判断标准: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并重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3) |
贺建刚; 刘峰 | 投资者保护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采纳和执行──基于产权和法律视角 | 财经理论与实践 | 2007,(3) |
杜兴强; 周泽将 | 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经验证据 | 财经论丛 | 2007,(3) |
邓淑芳; 陈晓; 姚正春 | 终极所有权、层级结构与信息泄露——来自控制权转让市场的经验证据 | 管理世界 | 2007,(3) |
刘峰; 周福源 | 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 | 会计研究 | 2007,(3) |
吴联生; 薄仙慧; 王亚平 | 现金流量在多大程度上被管理了——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 金融研究 | 2007,(3) |
肖虹 |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产品生命周期因素分析 | 经济评论 | 2007,(3) |
邓利斌; 刘震宇 | 组织成员之间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7,(3) |
王华; 梁志强 | 我国《会计法》变迁轨迹及发展趋势 | 理论学刊 | 2007,(3) |
王华; 梁志强 | 内部审计部门:成本中心抑或利润中心?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 2007,(3) |
于增彪; 王竞达; 瞿卫菁 |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 | 审计研究 | 2007,(3) |
陈汉文; 李荣 | 财务呈报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国际发展 | 审计与经济研究 | 2007,(3) |
牛艳芳; 庄明来 | 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性的概念框架 | 财会月刊 | 2007,(31) |
王华; 梁志强 | 稀释效应与审计判断 | 财会月刊 | 2007,(4) |
肖虹 |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特点检验:1999~2004 | 财经研究 | 2007,(4) |
魏明海; 柳建华 | 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 | 管理世界 | 2007,(4) |
金彧昉; 李若山 | 法务会计专家在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启示 | 会计研究 | 2007,(4) |
李青原; 陈晓; 王永海 | 产品市场竞争、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 金融研究 | 2007,(4) |
杜兴强 | 关于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思考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 2007,(4) |
周洋; 李若山 | 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特征和市场反应 | 审计研究 | 2007,(4) |
刘峰 | 新会计准则:好种儿还需善栽培 | 新理财 | 2007,(4) |
吴联生; 李辰 | “先征后返”、公司税负与税收政策的有效性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7,(4) |
王华; 徐军辉 | 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分析 | 财会通讯(学术版) | 2007,(5) |
葛家澍 |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剖析丛书》述评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5) |
蒋楠; 庄明来 | 我国上市公司宣告采用XBRL的市场反应研究——来自沪市的实证检验 | 会计之友(上旬刊) | 2007,(5) |
邓利斌; 刘震宇 | 协调中的依赖性及其在组织际工作流系统中的体现 | 科技管理研究 | 2007,(5) |
葛家澍 | 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 2007,(5) |
葛家澍 | 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 |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5) |
刘峰 | 新会计准则:期待好“土壤” | 新理财 | 2007,(5) |
黄世忠 | 公允价值的十大认识误区 | 中国总会计师 | 2007,(5) |
王正环; 樊斌; 李常青; 叶飞文 | 基于IPAT模型的福建环境效率定量测评 | 发展研究 | 2007,(6) |
杜兴强; 周泽将 | 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初步证据步证据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2007,(6) |
吴水澎; 刘启亮 | 会计事项、准则公共领域与会计信息真实性 | 会计研究 | 2007,(6) |
贺建刚; 刘峰 | 产权、法律与公司治理 | 经济经纬 | 2007,(6) |
黄世忠; 郑朝晖 | 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粉饰报表手法大揭秘 | 新理财 | 2007,(6) |
李自洁; 李若山 | 集团企业ERP的风险分析与控制——论计算机日志连续审计模型 | 研究与发展管理 | 2007,(6) |
曲晓辉 |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若干问题探讨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7) |
杜兴强; 于竹丽; 周泽将 | 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初步经验证据——基于管理当局持股和第一大股东视角 | 当代财经 | 2007,(7) |
葛家澍 | 关于《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科研规划》的说明 | 会计研究 | 2007,(7) |
曲晓辉; 邱月华 |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 会计研究 | 2007,(7) |
常勋 | 国际转让价格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 2007,(7) |
梁阜; 陈晓; 郭凤晓 | 依托信息技术提高税源管理效能 | 税务研究 | 2007,(7) |
张国清 | 政府财务报表要素:FASAB征求意见稿述评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8) |
余绪缨 | 关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 | 财会月刊 | 2007,(8) |
余绪缨 | 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成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实践与认识 | 会计之友(上旬刊) | 2007,(8) |
吴联生; 王亚平 | 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 | 经济研究 | 2007,(8) |
葛家澍 | 复式簿记的开山之作:《巴其阿勒会计论》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9) |
张国清 | 政府财务报表要素:GASB征求意见稿述评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9) |
金润; 李若山 | 审计行业制度缺陷分析 | 财会月刊 | 2007,(9) |
韩洪灵; 陈汉文 | 中国上市公司初始审计的定价折扣考察——来自审计师变更的经验证据 | 会计研究 | 2007,(9) |
李常青; 王毅辉 |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述评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9) |
葛家澍; 章永奎; 杜兴强 | 公司治理演进与表外披露变迁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10) |
葛家澍; 章永奎; 杜兴强 | 公司治理演进与表外披露变迁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10) |
肖虹 |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资公告的市场反应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 2007,(10) |
陈少华; 王荣昌 | 适度稳健原则研究 | 当代财经 | 2007,(11) |
葛家澍 |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 会计研究 | 2007,(11) |
张国清 | 政府会计国际比较:发现与启示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 2007,(11) |
黄新建; 李若山 | 中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前后经营业绩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 | 生产力研究 | 2007,(11) |
葛家澍; 占美松 |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11) |
周洋; 李若山 | 年报“补丁”与审计责任 | 中国注册会计师 | 2007,(11) |
葛家澍; 占美松 | 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思考 |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7,(12) |
葛家澍 | 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07,(12) |
杜兴强; 聂志萍 | 中国资本市场的中长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基于Fama和French三因素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 2007,(12) |
杨臻黛; 李若山 | 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来自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官的实验证据 | 中国注册会计师 | 2007,(12) |
王华; 刘晓华 |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 2007,(12) |
陈小悦; 孙力强 | 关于建立中国房地产税批量评估系统的几点思考 | 财政研究 | 20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