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项目之一:大数据环境下财务报告分析框架重构与应用
项目负责人:陈少华
项目批准号:15JJD630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数据环境下财务报告分析框架重构与应用”在课题组负责人的组织领导下顺利进行。本课题已进入最终成果的汇总、整理阶段,课题组成员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课题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从商业模式看财务报告(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主要内容:当商业模式或价值链的信息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并可能被竞争对手用以攫取利益时,财报披露的成本就会很高,企业就很难如实完整的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信息。例如,在法制环境较差的环境下,供应链集中度越高,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越差。因此,学会从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中挖掘出价值链信息,对还原企业全貌、削减信息不透明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退一步来说,当公司愿意把所有有关商业模式或价值链的关键信息对外披露时,财报阅读者则可利用此类信息,结合逻辑推理对企业未来的绩效进行预估。企业未来的绩效与其商业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财务报告分析不仅仅需考虑报表中的直接数据,还需对企业的业务状况,即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等,有一个全局的掌控。之后,才能结合企业财报数据,对企业的价值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阶段性成果之二:基于价值视角重构财务报告分析框架(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主要内容:会计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会计是为了如实记录并报告委托人所拥有的资源及资源的变化过程,会计的内涵在于提供鉴定、计量和传送经济信息的一项服务,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据以制定经济决策。供求关系理论引领会计目标理论,资源配置及效率理论指引会计报表的设计及框架以反映企业资源配置状况、资源配置过程和资源配置效率。会计的记录和报告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在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会计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手工、机械或是电子化,而生产关系涉及主权和利益,往往决定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和形式。财务报告分析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随着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发生变化,而信息使用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财务报告分析需要适应信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变化进行调整。
因此,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时,围绕洞察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主线,构建基于价值的驱动因素和实现路径的的财务报告分析风叶模型。首先,从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上看,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人的心智与行为、以及驱动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表面上看起来类似的企业,实则其价值创造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不相同。只有在详细解读一家企业生成财务报告结果的这些驱动因素之后,才能够更好的解读财务报告本身的数据。其次,需要从财务报告中洞察企业价值创造的来龙去脉。在企业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即投入、产出、分配。通过分析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企业价值的产出结果、以及企业价值的分配结构,以识别企业价值实现的内在机制。第三,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质量。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就借风叶模型的基座,没有可靠的信息质量,所有的分析都将坍塌。因此,需要识别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政策变更、盈余操纵等,避免对企业价值的扭曲。
重大项目之二:公允价值会计运用与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基于金融市场化环境的行为研究
项目负责人:肖虹
项目批准号:15JJD630012
本课题组已基本完成课题的结题报告撰写。
阶段性成果之一:本课题论文《银行年报风险文本信息披露策略的网络舆论关注效应》入选2019年中国会计学会金融会计委员会年会论文以及2019年《中国工业经济》杂志举办的《防范金融风险》研讨会论文。
主要内容:采用计算机Python文本分析技术,考察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论对银行年报风险文本信息披露策略的影响,分析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银行声誉维护能力因素的调节影响。主要研究背景在于,加强风险信息披露、探索建立新一代金融风险报告机制,提高银行财务报告的风险信息披露质量,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风险源与潜在机会,是后危机时代国际银行业监管变革趋势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关注的焦点。因而,在新媒体时代以及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该论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前沿性和政策制定参考意义。
阶段性成果之二:本课题所撰写的论文入选2019年12月22日在日本召开的《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Japanese Accounting Review (TJAR)》研讨会。
主要内容:该论文采用计算机分析技术,考察监管压力对银行文本信息披露策略的影响。目前该论文正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完善,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根据2019年最新数据进行样本扩充。其次,基于机器学习方面进行计算机代码编写的改进。
重大项目之三:文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行为
项目负责人:杜兴强
项目批准号:16JJD790032
本课题在该阶段研究期间内顺利进行,进展情况如下:
阶段性成果之一:学者型独立董事、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创新,章永奎、赖少娟、杜兴强[通讯作者],《经济管理》,2019年第10期,第123-142页。
主要内容:通过手工搜集A股上市公司聘用学者型独立董事的数据,本文研究了学者型独立董事与公司研究开发投入(R&D支出)的关系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在“学者型独立董事与R&D支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学者型独立董事与R&D支出正相关;更进一步,学者型独立董事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R&D的正向作用之间是互相替代的。说明学者型独立董事促进了公司的研发投入,而产品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者型独立董事和R&D之间的正向关系。此外,在采用不同的学者型独立董事和R&D的衡量方式,以及采用一阶差分模型控制潜在的内生性之后,本文的研究结果保持不变。
阶段性成果之二: Xingqiang Du, Quan Zeng*, Yingying Chang, 2019, “Bringing Religion Back In: Religious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ial Gender, and Bank Loans in Chinese Family Firms”, Asian Review of Accounting, 27 (4), 508-545.
主要内容: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entrepreneurs on bank loans and further exam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ial gender. In 2010, the Chinese national survey reported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Using this set of survey data, the authors obtain a sample of 4,330 Chinese family firms and employ the Tobit regression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bank loans and the religious background of entrepreneur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use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pproach to address the endogeneity issue.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2010 national survey, the authors document that the amount of bank loan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Chinese family firms with religious entrepreneurs than for their counterparts.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religious individuals are inclined to be more ethical and honest and Chinese family firms with religious entrepreneurs transfer soft information to banks, and eventually lenders favor religious entrepreneurs with more bank loans. Moreover, the authors reveal that the amount of bank loans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for firms with female entrepreneurs than for those without female entrepreneurs. In addition, entrepreneurial gender attenuat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entrepreneurs and bank loans. This study is one of few studie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an entrepreneur’s religious belief on bank credit decisions and adds to previous studies about religious influence on corporate behavior by revealing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us entrepreneurs and bank loans. Moreover, this study validates that female entrepreneurs exer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amount of bank loans and attenuat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entrepreneurs on bank loans。
重大项目之四:管控机制理论与产业价值链协同治理研究
项目负责人:傅元略
项目批准号:16JJD790033
本项目在课题组负责人的组织领导下顺利进行,本阶段项目进展如下:
阶段性成果之一:智能财务决策:机器学习与软计算集成(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主要内容:在财务学领域,如何应用软计算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解决财务决策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问题,已成为财务专家和AI算法专家需要进一步合作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财务理论面临新挑战是如何构建智能化模型来解决数字经济下的新问题,尤其是如何利用软计算技术和机器深度学习模型,解决投融资决策和资金配置优化的实际问题。本文揭示软计算智能模拟和AI应用理论问题,并结合资金配置优化的实际应用范例来构建了智能化模型--FNN,从而实现财务决策中的智能模拟和AI算法应用的融合以及资金配置优化的创新
阶段性成果之二:向教育部社科司提交题为“打造供应链金融智能化大平台,推进中国产业链转型和人民币数字货币国际化”的智库报告。
主要内容:该文主题是“推进一带一路的中国产业链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揭示了供应链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三大难题:缺乏供应链金融智能化大平台对一带一路的辐射很弱,产业链供应链流程缺乏可视性、数据缺乏共享性和交易缺乏可验证性,推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一带一路的供应链全面应用DCPE数字货币。基于智能化大平台建设所需的大智移云区块链技术,对上述三大难题提出了八大举措和建议:培育国家级的供应链金融大平台企业;构建AI+区块链+云+5G+供应链金融的联盟平台;应用平台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动一带一路的产业链节点企业应用DCEP数字货币记账和交易结算;与海外电商平台联盟链和产业园区联盟链的融合;供应链节点企业数据隐私保护;促进中国产业链集成互动;建成灵活性和可扩展的监控平台。
重大项目之五:资本结构选择与公司治理机制优化
项目负责人:刘峰
项目批准号:16JJD790034
本课题该阶段的研究顺利开展,项目进展如下:
阶段性成果之一:政府补助信息披露选择、外部公共压力与高管薪酬,刘峰、任宇,《财政研究》,2019年第6期。
主要内容:本文以2013-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公司政府补助信息披露选择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公司收到政府补助却不充分披露补助具体信息时,高管能够通过政府补助这一业绩噪音获取更多的薪酬;而且这种影响在民营企业、东部地区以及行业竞争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有关公司补助的媒体负面报道与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会显著抑制政府补助信息披露选择对高管薪酬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对规范政府补助信息披露行为,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阶段性成果之二:会计准则制订程序研究——兼论会计准则的性质与国际化,作者:袁红,麻晓艳,刘峰,《会计与经济研究》,2019年第3期。
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FASB在1973—2009年发布的全部171项会计准则制订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会计准则在制订过程中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游说与干预,且干预的力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主题准则受到的干预力度存在较大差异,且从多个渠道体现出来。文章以股份支付准则的制订、游说过程说明准则的制订并不完全是技术的体现,表明会计准则的制订是多种力量融合、妥协的结果。文章对在国际范围内制定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和期望现实性展开讨论,并提出对中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国际化策略的思考
阶段性成果之三:审计团队:中国制度背景下的研究视角,会计研究,史文、叶凡、刘峰,2019年第8期。
主要内容:目前审计研究大多聚焦于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分所或者审计师个人。但是,我们结合理论与中国制度背景的分析发现:由多名审计师构成的相互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审计团队可能是一个研究中国审计行为的更合适的切入点。我们通过四个审计师与客户变动的案例,从客户获取、失去、变动、保持的角度检验了团队的存在性,并给出了大样本的现状描述。此外,引入审计团队这一研究视角,有助于思考和解决事务所统一性、内部管理问题,为推动我国事务所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阶段性成果之四:文化差异会影响并购绩效吗——基于方言视角的研究,会计研究,蔡宁,2019年第7期。
主要内容:文化影响经济活动,是近年公司财务研究的热点。文化差异既可能增加并购的整合成本,也可能带来并购双方之间的学习效应。因此本文以2004-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并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主并公司与目标公司所在地的方言差异测度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考察文化对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公司所在地的方言差异越大,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越好,在考虑了方言树度量误差、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以及其他可能解释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发现支持了方言差异的"学习效应"假说;第二,当主并公司为国有上市公司、并购为关联并购、并购发生在同一省份内时,方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应将被削弱第三,方言差异越大,并购的长期绩效越好,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学习效应假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以中国数据丰富发展了“文化与公司财务”研究,也从文化视角为考察并购绩效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阶段性成果之五:向教育部社科司提交题为“正式制度安排与担保——基于中国债券市场发行机制”的研究报告,刘峰和陶然。
主要内容:信任鸿沟天然存在于借贷关系之中,弥合借贷双方间的信任鸿沟,宏观层面依托信任环境的构建,微观层面则依赖担保等具体信任工具。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公司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投资主体;债务主体;制度安排导致的信任环境。这些差异为探究不同信任环境中信任工具作用差异,提供了极好的场景,本文基于2007年-2019年9月公开和非公开发行公司债数据,研究发现:(1)非公开发行公司债中,提供担保的债券事后违约率更高,且债券的融资成本更高;(2)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中,有无担保债券事后违约率无显著差异,但其债券的融资成本更低;(3)控制或排除投资主体差异、债务主体差异后,两种发行方式下担保的定价作用仍完全相反。以上结果表明,看似相同的担保行为,在不同制度安排导致的信任环境中,有着根本不同的解释。信任环境较差时,投资者关注的是如何规避风险,更需要用担保充作“人质”,以转嫁其风险;而当信任环境良好时,投资者并不十分需要“人质”,此时担保主要是债务主体揭示自身优质的信号。也即本文验证了正式制度安排构建的信任环境将传导至信任工具,并从根本上改变其运行逻辑,利于降低信任成本,提升信贷配置效率。
重大项目之六:会计计量模式、报告模式与企业综合报告
项目负责人:曲晓辉
项目批准号:16JJD790035
本课题在该阶段研究期间内顺利进行,进展情况如下:
阶段性成果之一:会计信息可比性与投资效率(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主要内容:本文以2005-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三个视角,考察会计信息可比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能够显著提高投资效率——抑制过度投资,缓解投资不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随着管理者过度自信水平的提高、代理问题的加剧及公司融资约束状况的增强,二者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相关文献,对公司如何利用可比的会计信息改善投资效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阶段性成果之二:会计信息可比性与投资不足:代理成本抑或融资约束?(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主要内容:本文以2005-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代理成本和融资约束两个视角,考察会计信息可比性对投资不足的影响,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能够显著地改善企业的投资不足状况。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影响源于代理成本的减少和融资约束的缓解。研究还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代理成本与投资不足关系的影响只存在于原有监督水平较弱的样本。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公司如何缓解投资不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重大项目之七:政府会计和报告模式变革与公共资源管控
项目负责人:李建发
项目批准号:18JJD790009
该阶段,本项目顺利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形成了以下工作论文:
阶段性成果之一:债务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基于2008~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陈文川、杨野、白佳明、余应敏,审计研究,2019(4):29-38。
主要内容:债务审计通过信息收集、评估、分析与报告等方式建立较为全面的预警机制,已成为我国政府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重要治理手段。本文基于我国2008~2016年30个省级政府债务数据,考察了债务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全国债务性审计后,显性地方债务风险显著地下降,但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债等隐性融资举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反而显著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政府审计强度越大、官员晋升激励越弱、地区腐败程度越低时,债务审计对显性地方债务治理功能越好,但对隐性地方债务没有起到作用。文章还采用指标替代法以及双重差分方法(DID)进行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与研究假设一致。本文实证验证了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效用,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研究,也为加强政府审计监管力度提供经验证据。
阶段性成果之二:党的巡视,“吃喝腐败”及其渠道效应——基于中共十八大反腐建设的研究,杨野,余应敏,陈文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9-39。
主要内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与党风廉政建设。随着巡视制度被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立为党内监督制度,巡视工作也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与职责,目前已完成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巡视,这为我们开展巡视制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本文以被巡视国有企业的下属上市公司为检验样本,采用 PSM-DID 的分析方法考察党的巡视对企业腐败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党的巡视能够显著抑制国企高管的“吃喝腐败”行为;(2)党的巡视对“吃喝腐败”的抑制作用在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更为显著;(3)渠道效应研究表明,党的巡视通过加强媒体的报道,约束地方的保护主义,从而抑制国企高管的“吃喝腐败”行为。分位数回归及安慰剂检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的研究为检验反腐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微观角度的经验证据,这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党的巡视制度,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支撑,同时也为他国学习中国经验提供了一定借鉴。
阶段性成果之三:权变因素、有用性预期与管理会计的应用——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问卷调查(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主要内容:近年来,管理会计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管理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的一项基础工具,可以为单位内部经营决策提供多层次信息,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绩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实施基础相对薄弱,且管理会计实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证据还比较欠缺。本文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问卷调查,检验了权变因素、有用性预期与管理会计应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用多个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且文化、组织、资源、信息系统四个权变因素和有用性预期显著相关。
阶段性成果之四:国家善治导向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探讨—-南非的经验与启示(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主要内容:近年来,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开始探索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经过多年探索,南非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在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助力政府问责以及提高财政透明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治理功能,其制度特色为审计内容逐步深化、审计工作集中于审计署、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以及强调审计独立性等,但仍存在审计专员匮乏、审计环境恶劣、审计建议执行率不高、无保留审计意见严重依赖财务报告审计等问题。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能够促进国家善治,在实现问责政府、透明政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善治导向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建设可借鉴南非经验,在建立确认善治导向的审计目标、明确国家审计机构为主导审计主体、建立审计准则、确定审计对象等审计制度前提下,注重审计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与立法建设、建立内部审计机制以及加强审计团队建设,以此来促进国家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