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报2012年第一期
时间:2013-04-01 浏览:次
★ 学术活动
东亚地区会计国际研讨会暨高校春季学校(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ccounting & Spring School)于2012年2月13-1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此项目是“亚洲校园”计划的一部分,由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牵头,与厦门大学、韩国全南大学(Chonnam University)和台湾大学合办,于每年春季轮值承办,今年首次由厦门大学承办,具体承办单位为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和管理学院会计系。
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50多位师生,就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专题、中日韩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资本市场、税收体制、会计研究现状与趋势、会计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会计职业及审计职业的现状与发展、在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和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全程三天的授课及报告共26项,内容丰富而充实。与会师生还应邀到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就会计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一般性了解。与会师生一致感到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最新专业知识的传递以及研究方法和制度背景的沟通,获益良多。
本次春季学校的宗旨是增进中日韩三国会计界的学术交流,探讨会计研究的共同课题,发掘进行比较研究的新课题,提高与会院校和代表的会计研究水平。此外,承办这一地区性学术交流活动,对将本研究院办成国际知名的会计与财务研究基地,进一步提升本研究院及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将有极大的推动和帮助,同时也对推进“亚洲校园”计划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 重大项目进展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
项目负责人:孙谦、张国清
本项目正在结题中,预计2012年7月底能够提交最终的研究报告。目前正在做最后一个子课题,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理顺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
阶段性成果一:Li, Bo, Qian Sun, Changyun Wang. 2011. Illiquidity, Illiquidity Risk, and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liquidity and liquidity risk are priced in
阶段性成果二:Cao, Qin, Qian Sun, and Wilson Tong. 2011. Audit Fee Determination in
摘要:本研究对审计收费决定有两方面的补充。首先,本文选取1985至2004年间全部新加坡上市公司为样本,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新加坡审计收费的决定因素。在新加坡,政府关联公司(简称GLCs)在高效廉洁的政府领导下,在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政府的特殊性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背景。其次,我们在审计收费研究中引入了在会计研究中相对较少采用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面板数据有利于更好地控制缺失变量问题,并让我们能够更精确和简便地在一个系统中研究审计收费的决定。除了传统的公司层面因素,本研究还发现特定时间事件,如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兼并、安达信的倒闭等也会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我们进一步发现,紧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私有化改革滞后,新加坡政府倾向于为政府关联公司提供担保和支持,并主动控制对GLCs的寻租行为。本文的结论不受变量和样本期间选取的影响。
阶段性成果三: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已形成论文初稿)。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质量的角度探讨盈余持续性的动因之一,从公司价值的角度探讨盈余持续性的一个经济后果。我们基于有关理论框架和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两个假设: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持续性越好;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越高,公司价值越高。我们基于2007-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有关公告以及股价等信息,选取了6653家样本公司,以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代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其中1659个样本获得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用类似于Sloan(1996)的方法度量盈余持续性,用托宾Q表示公司价值。经验证据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持续性正向关联,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也正向关联,支持了我们所提出的假设。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制初见成效,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也有利于公司估价。
重大项目之二:制度环境、会计准则变迁及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契约有用性研究
项目负责人:杜兴强
本课题的研究已经进入最后一个年度,拟于2012年第三季度结题。为此本项目的研究最近进入了结题准备阶段,正在整合最终研究报告的提纲与框架,围绕“制度环境、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与决策相关性问题”这一主题,撰写最后的研究报告。
阶段性成果一:完成“限薪令、薪酬差距及其粘性”的工作论文。
阶段性成果二:政治联系对中国上市公司的R&D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吗(作者杜兴强、曾泉、杜颖洁),发表于《投资研究》2012年第5期,第98-113页。
摘要:本文揭示了政治联系这一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中国上市公司R&D投资行为的影响。手工搜集了2004-2009年R&D与关键高管政治联系的经验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政治联系是否对R&D具有“挤出”效应。结果表明,政治联系的公司投资于R&D的概率显著更小、R&D投资强度显著更低,即政治联系对R&D投资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与非高科技企业,政治联系对国有上市公司与高科技上市公司的R&D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
阶段性成果三:发审委联系、潜规则与IPO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作者杜兴强、赖少娟、杜颖洁)被《金融研究》接受,即将发表。
摘要:立足于中国资本市场证券发行审核管制改革的制度背景及由此衍生的“潜规则”,本文手工搜集了2006-2010年期间拟IPO公司所具有的“发审委联系”的数据,实证研究了IPO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相关的两个关键问题:(1)发审委联系是否显著增加了拟IPO公司过会的概率?(2)与没有发审委联系的公司相比,发审委联系的公司IPO后相对于IPO前的业绩是否显著地更差?研究结果表明,发审委联系的确显著增加了拟IPO公司的过会概率,且过会概率与发审委联系强度显著正相关;分组结果表明,发审委联系显著增加了非国有企业与非政策扶持行业的公司IPO过会的概率;会计师联系与律师联系均显著提高了拟IPO公司的过会概率。进一步,公司IPO后相对于IPO前的业绩变化与发审委联系及其强度显著负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证监会进一步改革IPO发审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阶段性成果四:税收负担、会计稳健性与薪酬业绩敏感度(作者周泽将、杜兴强)被《金融研究》接受,即将发表。
摘要:税收负担是会计稳健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稳健性的财务报告对于经理人薪酬契约制定、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Watts,2003)。换而言之,税收负担是否影响会计稳健性、稳健性的会计信息如何影响薪酬契约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以2004到2008年间中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宏观)税收负担对于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稳健性的会计盈余对薪酬业绩敏感度有何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收负担显著提高了会计稳健性,但按照盈利和亏损进行分组后研究发现,这一关系仅存在于盈利组中,而在亏损组中税收负担对会计稳健性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经验证据表明,在盈利组中,由于受到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薪酬业绩敏感度得以显著增强,而在亏损组中薪酬业绩敏感度则无显著影响。我们的研究为税收负担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增量经验证据,同时也丰富了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重大项目之三:我国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师信息引导机制及其监管研究
项目负责人:薛祖云
课题分三个子课题展开研究。截止目前,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子课题“分析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及其经济后果”和第二子课题“分析师动机多样化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的研究成果。这二个子课题研究的前提假设是:财务分析师在市场信息加工中扮演二种不同的角色,一方面财务分析师所分析提供的信息是对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补充;另一方面,财务分析师提供的信息对构成与公司披露信息竞争。信息竞争和信息补充这两种角色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解决财务分析师信息经济后果的前提条件。我们研究结果发现,分析师的这两类角色并不矛盾,在盈余公告前,分析师更倾向于披露年报中尚未披露的信息,存在着与年报相互竞争的关系,扮演信息竞争的角色;而在盈余公告后,分析师更倾向于解读年报中的相关信息,进而对年报信息补充,从而扮演信息补充的角色。这个结果对投资者正确甄别财务分析师的信息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前期研究中我们还进一步考察了信息风险对于分析师市场功能的影响,我们发现,企业的信息风险越高,分析师进行信息竞争的动机就会降低,财务分析师信息补充的功能就更为突出。
2012年第一季度,因春节放假研究没有重大进展。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我们将转向第三个子课题“对财务分析师行业的监管探讨”。相关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行业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财务分析师在执业过程中有大量的“利益冲突”。如何对财务分析师的执业利益冲突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管,提高证券研究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信息“导管”的角色,保证证券市场信息的充分流通,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本课题将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2012年第二季度,针对于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爆发了集体性的财务丑闻,仅半年时间就有40多家中国公司被美国证券交易所停止股票交易,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在这场危机中,众多的投资者、新闻媒体以及SEC都发现,许多所谓的财务造假都不是近期的事情,有的公司已经长达多年甚至可以追溯到IPO前。自美国SOX法案出台后,在美国上市公司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师在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也更加趋于谨慎,财务分析师所依据的公司对外露信息更为可靠,公司盈余预测和证券行情判断应该更为准确。然而,中国概念股财务丑闻的集中爆发推翻了这种常规的推理。人们不禁会问,在这场危机中,上市公司、审计师和财务分析师究竟各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带着这个疑问,课题组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为和财务分析师跟踪问题。我们试图解答如下两个问题:(1)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公司对外披露财务信息可靠性的有效保证,内部控制越完善是否能吸引更多的财务分析师的关注,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是否更为准确,盈余更正的次数是否更少;(2)审计师行为(包括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是否会影响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和判断。更进一步地,我们想了解,内部控制完善程度是否会影响审计师行为,在控制了内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公司预测盈余信息与财务师预测盈余信息是否存在偏差。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国内部控制管制改革,为解决内控建设的成本收益之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建设内部控制不能只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更要综合考虑内部控制完善为企业带来的短期乃至长期的收益。
重大项目之四: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指数研究
项目负责人:陈汉文
本阶段继续按照项目计划,主要在就2000多家公司做“中国上市公司内控指数(2011)”。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质量的论文正在写作过程中。
阶段性成果一:内部控制的盈余管理抑制效应研究,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作者:吴益兵。
摘要:能否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一直是内部控制研究的最重要问题。以2007-2008年度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并检验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定价效应。发现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与盈余管理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有效的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同时,发现市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定价,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低的资本成本,在控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之后,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定价效应依然存在,进一步验证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阶段性成果二: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内部控制,发表于《会计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
重大项目之五:行业经济周期,R&D投融资行为与公司价值
项目负责人:肖虹
本课题按照原定计划,重点进行了子课题二的调研和数据整理工作,子课题三的调研也同期展开。并已开始进入课题专著“全球经济波动下R&D投资决策行为与政策诱导”的写作,该专著将由立信出版社于2012年10月出版。
阶段性成果一:R&D投资迎合行为:理性迎合渠道与股权融资渠道?——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肖虹、曲晓辉,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行为互动视角,对公司RD投资行为的误定价迎合性进行研究检验。总体而言,本文研究结果支持了RD投资迎合行为假说,发现在中国制度环境下RD投资迎合行为的实施主体为民营终极控制上市公司。误定价影响RD投资的传导路径与股权融资渠道密切相关,与股票市场外部治理压力下的理性迎合渠道不显著相关,不存在公司管理者为最大化股权薪酬利益而迎合投资者短视的RD投资行为。此外,RD投资迎合行为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也主要是通过股权融资渠道而结合起来。
阶段性成果二:政府的R&D投入激励政策影响:行业分析(已完成待发表)。
摘要:基于行业中观角度,分别运用最小二乘法(OLS)、组内估计、差分广义矩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政府的R&D投入激励政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Hansen发展的门限面板模型,分别从市场结构、行业技术机会和政府资助规模三个方面考察不同行业的政府激励政策影响及其在不同行业中的相互作用,据此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阶段成果三:R&D支出资本化:真实信号传递或盈余管理?;R&D资本化选择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来自高新技术行业的经验证据,已收录各刊物,进入排版阶段,待发表。
阶段成果四:已经完成的本项目子课题一工作论文阶段性成果,即将投稿。
重大项目之六:企业集团风险管控的会计内部报告研究
项目负责人: 陈少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企业集团风险管控的会计内部报告研究”已于2011年12月获教育部立项。课题组负责人于
课题研究的目标应该站在理论的前沿,因此收集和整理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学术文献成为近期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针对当前我国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大家认为首先应收集国外的相关文献,在研究方法上适当借鉴,并结合中国市场的现状,完善课题的研究框架,并以此来指导课题的开展。
针对第一季度收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读,构建了企业集团管控的战略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和财务风险三个模块的分析框架,并形成如下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风险分析框架(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战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新的核心能力。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需要同时考虑风险和收益,而事实上,现有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企业如何提高竞争优势,更注重战略决策中的风险与收益,而对于影响战略执行的风险因素却考虑不足。《财富》在1999年的相关研究显示,在美国大约有70%的企业失败,并非缘自差强人意的企业战略,而是因为这些战略没有能够被有效执行。
本文在综合现有战略风险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将战略风险界定为影响战略实施效果的风险,即从战略实施角度来探讨企业在制定战略之后能否有效将战略“落地”,分析影响战略“落地”的各种维度。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战略风险管理理论的整理,从动态能力理论出发,围绕外部关系、资源与能力匹配、战略共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构建企业战略风险分析框架。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匹配影响企业对外部关系的宽度与深度,企业内外部不同层级的人员对战略共识的认识程度不同,会影响企业战略风险。
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模型----公司风险指数的构建(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是集团风险管控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财务风险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运营、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着极其复杂、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企业无法获得其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其财务活动面临着不确定性,财务活动的结果也会有随机性和风险性,从而导致企业可能获得收益,也可能蒙受损失,甚至倒闭。我国及世界范围内每年因企业财务风险而导致的破产案屡屡发生,众多大型企业集团陷入危机,给各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
一般来说,正常公司与危机公司在发生危机之前,许多财务比率变量均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越接近危机发生点,两者差异越大,差异越大的变量代表解释能力越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就越大。目前的很多研究都支持了这一假设。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财务变量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和其他的实证研究相比较。建立财务风险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短期偿债风险、长期偿债风险、盈利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营运风险和发展风险等财务变量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更进一步,在模型中加入指数变量,检验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基于回归结果,确定相关系数,进而确定各个大类风险所占的比重,为指标赋权提供依据。
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三:风险偏好、管理层过度自信与战略风险管控(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2004年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衍生品交易导致巨亏5.5 亿美元,中信泰富、中国国航,东方航空等公司陆续暴露金融投机衍生品亏损:2008年中信泰富的澳元对赌亏损高达155亿港元;东方航空2008 年航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已达62 亿元;中国国航损失达68 亿元。这些令人惊心动魄的大额损失不禁让人反思,除了监管部门对国企的金融投机业务监管不力、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等的背后,高层管理人员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企业的风险偏好与管理层过度自信是否也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管理层过度自信是否影响了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层以往的成功经历使得他们盲目自信,是否影响了他们对战略风险的评估?股权性质是否对企业战略风险产生影响?国有控股的企业是否更偏好于冒险?
本文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 1)委托-代理理论下,高层管理者会对企业战略风险产生怎样的影响? (2)社会文化、政府政策、法律体系等环境因素是否会影响高层管理者和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从高层梯队理论出发,以中国A股上市的企业为样本,研究CEO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战略风险的影响,并讨论社会文化、政府政策、法律体系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重大项目之七:非市场的控制权转移
项目负责人: 刘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市场的控制权转移”已于2011年12月获教育部立项。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认真准备相关研究课题,包括案例分析与研究论文。
第一季度按照研究计划进行,主要是文献的梳理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完成了两篇论文初稿,正在修改中。预计今年暑期在会议上报告,寻求年底前后发表。
第二季度在前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继续两个方面的工作:搜集一些典型案例,讨论中国特定制度情境下的控制权转移,目前相关的案例已经在进行中。
阶段成果之一:民营化过程中的控制权提前交接:原因与后果(已完成初稿,修改和征求意见中)。
本文研究民营化过程中控制权提前交接的原因与后果。基于140家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营化的数据,本文发现,民营化之前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在控制权提前交接后,更可能被掏空,并且民营化绩效更差;民营化之前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在控制权提前交接后,更不可能被掏空,并且民营化绩效更好。本文提供了有关民营化过程如何影响民营化绩效的经验证据,对于如何实行民营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阶段成果之二:已经完成三篇工作论文初稿,目前在报告中。其中题目为“Political Connection and Privation:Evidence from China” 的工作论文被亚洲财务学会和美国学会年会接受,因相关作者无法赴会,而无法在大会上报告。
重大项目之八:集团管控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设计理论研究
项目负责人:傅元略
该项目已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2JJD790011。于
论文:E-供应链下的战略成本管理与协调机制,《当代会计评论》V3-2,2012年已发表。
摘要:E--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它综合了三个领域的内容:战略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互联网应用,并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应用E-供应链来提高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本文研究得到了三个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结果:一是发现网络价值链协调机制,它是与市场机制和企业机制不同的一个新机制;二是基于这个新机制构造E-供应链的战略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模型;三是利用本文导出的三个主要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包括超越企业边界共享信息、产品设计的协同管理、智力资产的协同利用和管理),以提高竞争力,并解决当前超越企业边界的成本管理问题。
重大项目之九:会计信息定价功能研究——准则国际趋同视角
项目负责人:曲晓辉
该项目已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2JJD790030。前期研究成果如下:
阶段性成果之一:政府控制、收入操纵与营业收入计划实现程度——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万鹏、曲晓辉,当代财经,2012年第2期。
摘要: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发现,公司收入操纵程度越大,公司营业收入计划实现程度越高。相对于非政府控制公司,政府控制公司收入操纵程度对营业收入计划实现程度的影响更大。此外,所处行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水平越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以及当期有兼并重组事项的公司,其营业收入计划实现程度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