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2011年第四期
时间:2012-02-13 浏览:次
★ 学术活动
Ø
Ø
Ø
Ø
Ø
★ 重大项目进展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创意经济”与管理及管理会计创新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傅元略
本课题于
据2008年世界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 在全部创意产业的出口中我国大陆地区占世界的18.29%。可以说, 虽然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晚于英美等国家, 但发展势头较为强劲, 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但对创意经济下的管理会计创新与管理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创意活动的管理会计创新必须通过企业信息化和管理制度革新而具体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创意经济的环境下,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应当怎样改革和创新?管理会计作为控制系统应当怎样改革和创新?管理会计作为参谋系统应当怎样创新?考虑这些方面的管理会计创新与当怎样与企业创新相匹配?在创意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很多,诸如:什么是创意管理会计?创意活动成本如何度量?创意团队如何激励?如何设计管理会计系统?创意资产如何发挥作用?等等。这一连串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可能在本课题中全部得到解决。本课题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来研究“创意经济下的管理会计创新与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五年前,我们开始考虑上面有关的问题,2008年我们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创意经济与管理及管理会计创新研究”(批准号07JJD630008),试图从理论层面来解答上述的部分问题,下面就是本课题研究报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创意经济下的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趋势是什么?对管理会计实务会有什么影响?
创意经济对成本管控有何影响?
网络价值流系统的形成,管理会计如何适应企业创新环境的变化而转化自身的技能?
创意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应采用什么模式?
创意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和盈利模式与普通企业有何区别?
创意经济下的管理控制系统相结合?公司治理与管理控制如何融合?
哪些创意资产和创意活动可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它们与企业业务活动有何联系?如何利用创意资产和创意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创意活力与创意发展力又怎样的关系?
《创意经济与管理及管理会计创新研究》的研究报告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也是本课题组集体研究成果的总结。本课题在傅元略教授主持下,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和会计系的多位教授、研究人员、教师、博士和硕士生参加了本课题的研究。参与研究的人员有郭晓梅教授、谢灵副教授、屈耀辉、夏鑫博士后,还有博士研究生曾爱民、南星恒、王华兵、蔡闽、潘魏灵和硕士研究生陈智勇、程井彪、郭小丽、谷纳米和应雄林等同学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本专著由
本书除引言部分外,主要内容14章分为三大部分:(1)创意经济与管理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涵盖7章);(2)创意经济下的管理会计方法创新研究(涵盖9章);(3)企业的创意指标体系及其相关的实证问题研究(涵盖2章)。上述三方面的内容有些章节是交叉和融合(例如:第14章既涵盖理论研究也具有实证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涉及创意经济下的管理和管理会计创新的若干问题,力求理论创意经济有关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实际问题的深层次理论分析。就课题涉及面而言,本课题属于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战略管理、企业创意管理等学科和理论分支的交叉性的课题,很多问题的探讨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之中,尽管我们在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理论模型构建和方法改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资料、时间和交叉学科学识的局限,本报告中的某些观点和结论仍需进一步完善,也可能存在一些其他问题, 恳请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重大项目之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常青
本阶段继续按照项目计划,在前期文献梳理和现状调研工作基础上,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等,有步骤地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开展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阶段性成果之一:“拜托债权人还是拜托机构投资者”(《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本文通过对比机构投资者与债权人这两股相似而又相异的治理力量,就上市公司对代理问题的解决是"拜托债权人"还是"拜托机构投资者"这一问题逐层展开研究,考察了二者的治理路径、治理效果及角色替换情况。结果发现:债务治理机制在我国已然失效,会加剧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冲突,且在国有上市公司更为严重;机构投资者只能缓和第二类代理冲突,且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有助于其治理角色的发挥,债务杠杆与公司价值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在治理过程中,机构投资者表现出了对债务杠杆的替代效应。实证结果支持了我国的公司治理需要"拜托机构投资者"的假设。
重大项目之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检验
项目负责人:曲晓辉
阶段性成果之一:境外投资、市场流动性与准则趋同
本研究以2005至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是否吸引了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是否提高了市场流动性。会计准则的趋同如果能提高信息质量,或是投资者预期准则的趋同能提高信息质量,这势必会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资本注入(包括外资资本),从而提高市场流动性。为此,本研究分别引入了QFII投资比例和投资绝对额代表外资资本,以改进的Amivest流动性指标、换手率和相对买卖差价代表市场流动性。本研究以2005年和2007年准则颁布前后以及2005年至2009年准则实施前后两个样本区间为考察对象,研究了准则趋同是否提高了境外投资者投资;以及2007年准则实施后,是否增强了市场流动性。研究发现准则颁布后及准则实施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均有显著提高,这个提高不仅具有短期效应,在中长期也同样得到持续;同时,在准则实施前后的短时期内,市场流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重大项目之四: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
项目负责人:孙谦、张国清
阶段性成果一:“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报告”(孙谦,墙伟《会计研究》2001年第8期76-83.
本文从审计失败,审计意见差错率,审计费用,盈余质量及其在不同规模事务所,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等多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作分析评估。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审计质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成本较低,说明我国还能增加投入以改善审计质量。
重大项目之五:制度环境、会计准则变迁及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契约有用性研究
项目负责人:杜兴强
阶段性成果一:政治联系、过度投资与公司价值,《金融研究》,2011年第8期,作者杜兴强、曾泉、杜颖洁。
政治联系是中国资本市场国有上市公司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本文手工搜集了国有上市公司2004-2008年期间关键高管的政治联系数据,采纳多维的政治联系度量方法,实证研究了关键高管的政治联系对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公司价值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政治联系显著增加了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概率,且政治联系的强度越大、过度投资的概率越大;相对于中央政治联系,地方政治联系显著的增加了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概率。进一步,过度投资行为显著降低了国有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
阶段性成果二:完成了研究论文“自愿审计、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侧重于探讨半年报自愿审计对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的影响。
重大项目之六:我国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师信息引导机制及其监管研究
项目负责人:薛祖云
“我国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师信息引导机制及其监管研究”课题已经进展过半。我们完成对相关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并形成相应的文献回顾。我们将此类文献分成以下几类:(1)关于财务分析师决策过程的研究;(2)盈利预测的信息含量;(3)分析师的动机与行为偏差;(4)明星分析师的特征和盈利预测的分布。从上述国内外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资本市场中分析师的提供的预测信息是有信息含量的,并且按照分析师的推荐投资者可以获得超常收益。同时,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分析师预测偏差行为。
其次,我们从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出发,研究了财务分析师与管理层信息之间关系。我们尝试从市场信息的角度出发,通过考察在盈余公告当日信息含量以及前后5周内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含量之间的交互影响,探索了信息竞争和信息补充这两种角色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分析师的这两类功能并不矛盾,在盈余公告前,分析师更倾向于披露年报中尚未披露的信息,扮演着和盈余公告信息竞争的角色;而在盈余公告后,分析师更倾向于进一步解读年报中的相关信息,从而扮演信息补充的角色;进一步地,我们考察了信息风险对于分析师市场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信息风险越高,分析师进行信息竞争的动机就会降低,进而更倾向于信息补充。
下一阶段,课题组将从管理层行为出发,尝试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出发,通过考察自愿盈余预测、信息风险与资本成本之间的交互影响,探索了信息披露的内在动机和经济后果。我们假设,管理层可能基于降低资本成本的原因,选择发布自愿性盈余预测,自愿性预测对于资本成本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滞后效应”,即自愿披露后较长一段时间后,资本成本才能降低;进一步地,我们也将考察了信息风险对于自愿披露市场功能的影响。相关文献整理与数据准备正在进行之中
重大项目之七: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指数研究
项目负责人:陈汉文
阶段性成果:“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11年第4期,68-78,作者董望、陈汉文)
本文以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财务信息内部“生产”和投资者反应两个视角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信息“生产”方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在投资者反应方面,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反应系数越大。这证实了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目标,也证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目前正在积极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其提供了经验数据支持。
重大项目之八:行业经济周期,R&D投融资行为与公司价值
项目负责人:肖虹
本阶段按照项目计划,在前期文献梳理工作基础上,进行调研和收集数据,有步骤地针对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阶段性成果一:“经济波动下公司R&D投资时机选择”(已经进入中文权威刊物的二审阶段,待发表)
本文检验发现,中国上市公司R&D投资时机选择具有显著的反周期性特点,其投资业绩效应也具有周期不对称性。同时,管理者的决策心理对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上述研究结论以及基于转轨经济背景的解读,对于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公司R&D投资决策的真实情况与机理,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阶段性成果二:深入进行子课题2的研究,已经完成初稿一篇,目前正进行修改完善。
阶段性成果三:子课题3的数据收集已经展开,并完成部分年度的数据调查、收集工作。
重大项目之九:企业集团风险管控的会计内部报告研究
项目负责人: 陈少华
该项目已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1JJD790006
重大项目之十:非市场的控制权转移
项目负责人: 刘峰
该项目已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1JJD79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