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报2007年第一期
时间:2007-11-01 浏览:次
★ 重大学术活动
厦门大学副校长
Dr Martin Young,Massey University, New Zealand,于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Dr William L. Megginson,Professor & Rainbolt Chair in
already high investment risks in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 重大项目进展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项目负责人:葛家澍 杜兴强
本课题已获教育部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05JJD630004
阶段性成果之一: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冲突问题(葛家澍,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本文致力于研究一个问题即会计的两个主要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经常发生冲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试图将它们分为两个层次来讨论。
第一个层次是准则制定机构,它们负责建立并发展GAAP包括CF;第二个层次为遵守GAAP对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审计者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在第一个层面上,所有的记录和所有帐户,财务报告的编报与披露,相关性必须优先考虑,如果不存在相关性,意味着所制定的GAAP是失败的。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遵守GAAP的应披露信息,将变成无用。这里,可靠性也应当同时予以考虑,但它仅提供失败的条件即,任何具有相关性的项目,若不能期望其可靠计量,必须从GAAP中删除。
在第二层面上,财务报表的编报者和审计师以及信息使用者都必须把它们注意力放在可靠性上,这里,如果可靠性不存在,相关性将完全丧失。
阶段性成果之二: 审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术语“公认会计原则”在美国的发展,《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
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将由民间提出、民间会计专业组织支持的(约六七十年的历史),向由证券法规承认。官方组织(SEC)支持其权威性转变的未来新时期。
与此同时,美国会计准则:
1.将由多元化制定走向一元化制定,FASB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将大大提高;
2.财务会计准则从规则为基础转向以原则为基础,并以目标为导向的方式予以制定;
3.将适应世界潮流,逐步在主要方面(如概念框架)与IASB趋同,这对于提高IASB的权威性也有好处。
在资本市场中,会计准则是促进财务信息真实、公允、保护公众和投资人利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安排。不管民间专业组织多么强大,专业力量多么雄厚,而竞争和谋取各自的私利必难避免。把这项安排写进法律并由官方依法严格监督并指定具有独立公正的法人团体去执行,在资本主义国家,从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考虑,这可能是一个必然趋势。
重大项目之二: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与会计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陈少华
本课题已获教育部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05JJD630003
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委托人价值结果指标评价的激励契约(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在单一委托人价值结果指标评价的统一前提下,笔者首先构建了一维任务的基本代理模型: 在单一任务情况下,代理人策略空间也是一维的,也就是说代理人仅仅存在对工作努力程度的选择,即对工作量的选择。而实践中代理人通常要负责多项工作,而且越是高层次的员工,其负责的工作内容越广泛,因此现实中代理人的策略空间并非一维,而是多维的。这意味着代理人的选择不仅仅是工作努力程度的问题,还有努力方向(即工作分配)的问题,即对工作质的选择,由此本章进一步将研究由单一任务代理问题拓展到多任务的情形。笔者借鉴HM的多任务模型,拓展了先前单一任务的研究结果,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代理人对于不同工作的努力分配上。笔者发现在单一价值结果指标评价的模式下,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次优激励契约与信息对称条件下的最优契约所分别诱导出的代理人所做出的对工作努力分配的选择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此时并没有激励扭曲的问题。
笔者进一步通过对该博弈模型纳什均衡解的讨论,分析了业绩指标因素对契约安排以及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该种特殊的契约安排下,风险因素是业绩评价与激励契约设计最主要的问题。降低业绩指标风险噪音,提高准确度是降低代理成本的主要途径。而且在价值指标没有噪音的情况下,即使委托人无法观察代理人行为(即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最优契约仍然可以实现。这一结论充分说明了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增加委托人收益,减少代理成本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阶段性成果之二: 知识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企业的主导生产要素是技术知识资本和劳动知识资本,即具体知识资本。文章旨在以生产函数模型理论为基础,在重新阐述生产函数模型各个变量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企业知识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模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企业主导生产要素发生了根本变革的需要,为知识企业知识资本投入的有效组合分析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重大项目之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效果研究
项目负责人:曲晓辉
本课题已获教育部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05JJD630030
课题组成员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进一步收集、研讨和梳理,由此形成文献综述的初步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一般认为,会计的国际协调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或形式协调)和会计实务国际协调(或实质协调)。前者旨在减少乃至消除不同国家会计标准、规范之间的差异,后者的目标则是提高国际财务报告之间的可比性。不少研究者认为,对实现会计国际协调的最终目标——提高国际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来说,会计实务协调比会计准则协调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着重研究会计实务协调。然而,会计准则协调毕竟是实现会计实务协调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在我国这样的由政府部门制定准则的国家尤其如此。会计准则协调能够通过限制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缩小财务报告之间的差异,并有助于减轻跨国公司对外进行多重财务报告的负担。
本文对最近25年国内外有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经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认为有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经验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测量和评价会计准则协调和趋同的程度或过程;二是研究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的关系,即考察会计准则协调是否真的会导致(或有助于)实务协调。关于第一类研究,国外学者大多是在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之间或各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测量地区或全球范围内会计准则协调的程度,评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IASC)、欧盟(EU)等组织协调努力的成效;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会计准则(CAS)①与IFRS具体条款的比较,兼有少量研究对准则协调程度进行了衡量。关于第二类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采用了间接考察的方法,即评价由于某几项重大的IFRS或欧盟指令的颁布所导致的不同国家之间会计实务协调水平的变动,也有学者对两者的联系进行了直接考察,即运用统计方法直接测定准则协调水平指标与实务协调水平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国内亦有学者(也包括部分国外学者)通过考察新会计标准颁布实施前后同时发行A股和B股或H股公司的净利润(或其他指标)双重披露差异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还从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析,指出我国当前应更多地借鉴和采用量化分析工具加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
阶段性成果之二: 《新旧会计准则的转换与衔接》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深入加速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我国经济的开放和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要求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趋同。代表当代会计国际惯例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此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基准。
重大项目之四:网络化环境下的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协同管理效应研究
项目负责人:傅元略
本课题已获教育部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05JJD630029
阶段性成果之一:Cyber-Coordinating Mechanism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于2006年底发表在国际性的刊物《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6 No.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ed of a new coordinating mechanism in cyber-value cha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yber-coordinating mechanism, which is a mechanism between market mechanism and firm hierarchical mechanism. I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c point for setting up the system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cyber-value chai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mode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based on cyber-coordinating mechanism, and presents evidence from a case study that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disintegration on original suppliers and of reintegration on new suppliers in order to support our cyber-coordinating mechanism hypothesis an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new mode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cyber-value chain.
阶段性成果之二:CPC模式的网络化风险管理系统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协同管理产生深刻影响, 网络化风险管理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对集群联盟企业资本资源的共享和风险管理进行整合的一种系统, 其主要目标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集群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网络化风险管理系统是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的面向集群企业特定需求的协同管理系统。在网络化环境下, 集群成员企业可突破空间、地域的约束, 开展产品协同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等整个生命周期的企业活动, 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的共享与集成, 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上文已形成了初稿,将成为本项目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突破点。
★ 主要论文、专著摘要
一、 主要论文一览表:
序
|
作者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
|
发表刊期
|
1
|
王光远
|
再造政府机关的内部控制机制
|
中国审计
|
200607
|
2
|
王光远 瞿曲
|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
|
审计研究
|
200602
|
3
|
周福源 刘峰
|
所有权结构、审计需求与国际四大的产品差异性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
200603
|
4
|
李明辉
|
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基于中国IPO公司的研究
|
财务与会计研究
|
200604
|
5
|
葛家澍
|
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
会计研究
|
200603
|
6
|
刘峰 王兵
|
什么决定了利润差异:会计准则还是职业判断
|
会计研究
|
200603
|
7
|
王艳艳 陈汉文
|
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
会计研究
|
200604
|
8
|
赵德武 马永强
|
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
|
会计研究
|
200604
|
9
|
李若山
|
公司不可成为舞弊者的乐园
|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
200605
|
10
|
王光远
|
信息公开最核心的原则是财务公开
|
中国审计
|
200612
|
11
|
魏明海 黎文靖 路晓燕
|
私人信息与CEO会计责任的认定——以前世通公司CEO埃贝斯法庭审理为例
|
审计研究
|
200603
|
12
|
周中胜 陈汉文
|
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
|
审计研究
|
200603
|
13
|
黄世忠 王建峰
|
从耀眼明星到蒙羞于世——朗讯财务舞弊案剖析
|
财务与会计导刊
|
200608
|
14
|
周福源 刘峰
|
审计市场竞争逻辑分析
|
财会通讯
|
200608
|
15
|
金小英唐予华
|
COSO风险管理报告--内外部关系的解读与启示
|
财会通讯
|
200608
|
16
|
葛家澍 徐跃
|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
会计研究
|
200609
|
17
|
王光远
|
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评述——内部审计思想概述
|
财会通讯
|
200610
|
18
|
庄明来
|
会计凭证的电子化与规范化
|
财务与会计
|
200610
|
19
|
葛家澍
|
审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术语“公认会计原则”美国的发展
|
审计研究
|
200606
|
20
|
李明辉
|
试论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
|
审计研究
|
200606
|
21
|
刘玉廷
|
把握规律坚持原则贯彻理念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建设
|
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
200611
|
22
|
黄世忠
|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下合并报表编制研究
|
财会通讯
|
200612
|
23
|
吴联生
|
税率调整和结构变动
|
管理世界
|
200611
|
24
|
贺建刚 刘峰
|
司法体系、会计准则导向与投资者保护:一项案例研究
|
会计研究
|
200611
|
25
|
黄世忠
|
OPM战略对财务弹性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
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
200612
|
26
|
葛家澍
|
论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冲突问题
|
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
200612
|
27
|
唐予华 许云
|
我国会计三级学位论文创新点剖析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
20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