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报2004年第一期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4日

重大项目进展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公司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陈少华、葛家澍
本课题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已经进入课题的研究成果整理与整合阶段。
 
阶段性成果之一: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改进问题研究(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一、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下面临的挑战及缺陷。(1)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困境: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信息革命面前,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会计主体的弹性化和虚拟化给我们带来了如下的思考:如果企业的空间范围界定如此具备弹性,那么未来的非传统性企业——“虚幻企业”,将会是一些企业网络,甚至是成千上万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网络,当然这些个人主要是一些极具潜力的“人力资源”或“智力资本”,他们构成了虚拟企业的主要资产。(2)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这是既定事实。一言以蔽之,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缺陷可以称为财务报告的期望差异(Expectation Gap)——财务会计所意欲表述的与其实际上所能达到的之间的差距。作者将财务报告的缺陷简单总结如下: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重成本而轻价值、侧重于企业历史的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侧重于利润的核算而忽视现金流量的有关信息、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逻辑混乱。
二、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基本问题。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物,是财务会计处理程序的核心环节,也是财务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主要特征之一。要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当然包括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需要从这个“研究纲领”的“保护带”入手(体现为与会计环境有关联的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的会计目标和与财务会计固有特点相关的会计对象),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正在退化的“硬核”进行修正的观点。
三、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具体措施探讨。对于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遵循逻辑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考虑改进基本思路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 辩明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2) 区分核心、非核心信息;(3) 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4) 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5) 披露对投资者决策相关的非财务信息;(6) 改进财务报告的及时性;(7) 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该单独披露和核算;(8) 提供分部报告;(9) 鼓励自愿披露。
阶段性成果之二: 《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研究》(待发表)
本文首先辨析了表述、确认和披露的概念,对披露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而为后面的自愿信息披露研究打下基础。而后,从一个纵向的角度即历史沿革分析了美国信息披露所经历的从放任自由到管制、又从管制走向自愿披露的历程,并从中得出结论,即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管制将继续存在,而公司自愿性地披露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公司信息披露的一种趋势。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从信息披露的原因和动机两方面入手对信息披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不仅揭示了管制的逻辑、理由和反对管制的理由,而且对自愿披露做了文献回顾,并着重研究了自愿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最后,作者对信息披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并指出了这一领域未来可研究的一些问题。
阶段性成果之三: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概述》(待发表)
本文首先对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进行了区分,在此基础上锁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文章简要介绍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特征、目的和作用,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类型和主要内容,阐述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公布原则,并对中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了评价,指出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着以下缺陷:信息披露不完整、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很难兼得、业绩披露、分部信息的披露和对金融创新的披露不完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要拓展财务报告目标、拓宽财务报告的内容,以及从收益表等方面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最后分别对目前大家所关注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分部报告、实时报告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和分析。
阶段性成果之四: 《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改进问题研究》(待发表)
开篇简单概括了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困境和局限性,以此引出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进行改革的思考,得出结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缺陷可以解释为是财务报告的期望差异与其实际上所能达到的之间的差距。在第二部分,文章简要介绍了著名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并以此为启发,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模式的基本思路,而后作者通过思想实验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革方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革应该采取“渐进式”方式为宜。而后文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探讨了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具体措施,从现实选择的角度提出了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改革方式的初步设想。最后,作者就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中彩色报告模式的应用、引进事项会计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以及因特网上财务报告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阶段性成果之五: 《公司法定信息披露研究》(待发表)
本文首先对公司法定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文章在评述理论界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方面所存在的管制论与非管制论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即: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可取的,管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管制本身也应该有一个度。接着,本文分别介绍了美国、IASB及欧盟的信息披露制度。而后,文章分别从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信息披露的效率保障体系之法律责任以及主要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等方面,对我国法定信息披露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对中外公司的法定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和法定信息披露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我国法定信息披露体系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期对改进我国公司法定信息披露有所帮助。
 
 
重大项目之二:企业集团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曲晓辉  傅元略
本课题在上一季度研究的基础上,又形成以下阶段性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协同管理效应的度量(《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
企业集团财务资源(这里指广义的财务资源,它包括智力资本资源)协同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能否充分发挥集团(或联盟企业)的财务资源的协同管理效应(1+1>2)优势,提出了一套协同管理效应评价模型,借以评价集团企业在财务资源协同管理中的效果和发现协同管理中的缺陷。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建立集团财务协同管理理论和指导集团财务管理实务都具有重大意义。集团财务资源的协同管理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营业活动现金流的协同管理效应。抓好营业活动现金流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从协同管理效应的角度来管理这种现金流,我们选择几个关键变量(主营业务收入、其他收入、采购支出、费用支出、税费支出、其他支出),来建立协同效应评价指标:各变量百分比、每元资本创造净现金流入、集团各下属企业的相同指标。考虑到这一模型涉及协同管理的业务面广,我们分别对销售协同、采购协同、费用支出控制协同进行分析,由此得到结论:对集团营业活动现金流的协同管理,要达到1+1>2的协同效应,就不能单纯依靠集团财务管理部门的协调管理,而是需要营销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协同效应目标。(2)投资现金流的协同管理效应。集团的投资现金流管理相对于营业活动现金流管理的模型简单,但这个模型不仅要考虑对设备、厂房、产品开发、智力资产创建和对集团外部的长短期投资,而且要结合协同管理过去已有的投资,如何用活和用好这些已有的财务资源以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然后再考虑追加必要的投资。主要建立分项目和分部门的投资收益率以及整体投资收益率来评价协同效应。在这种协同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生产部门、设备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的协同和配合,才能真正取得集团投资的协同管理优势。(3)融资现金流的协同管理效应。从现金流量表上看,融资现金流的管理模型只要考虑长短期资金筹措和借款还款安排,而这里建立的模型不是考虑原来现金流量表项目作为变量,而是考虑筹集的资金总量和分布情况及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经过分析得到结果,强调集团统一筹资和统一调配资金使用,可明显提高集团融资资金的效率和效益。(4)智力资本协同管理效应。智力资本在新经济环境下与传统财务资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的协同管理效应,主要体现在集团的各下属企业如何共享集团所具有的智力资本(智力资产)来创造集团的价值。我们建立一个度量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以及集团智力资本利用的效果指标,以评价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5)财务资源的动态匹配与动态协同管理效应。 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就需要集团的财务资源与之动态匹配,这里动态匹配不仅要与未来和现在的战略目标匹配,而且也强调传统财务资源与智力资本的匹配以及传统财务资源各明细类之间的匹配。我们尝试用一种扩展的动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现金流模型和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动态模型来评价资源匹配和协同管理的效果。
 

阶段性成果之二:The value mode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ts application(Yuanlue Fu)

Measuring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becoming a very popular topic in corpor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Several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e past, most of which focused on quality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firm. We try to make a breakthrough on this topic. Firstly,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quantified models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value index of intellectual assets. Secondly, we apply these models to study two corporate cases,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se value models are applicable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corporations. Using these models, managers can determine the level of capital matching, identify which specific intellectual asset needs new investment, and so on. These models provide a novel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tool for measuring, managing, and understanding a firm's intellectual assets.
 
 
 
重大项目之三:证券市场舞弊审计技术方法及规范研究
项目负责人:黄世忠
本课题在上一季度的研究基础上,将证券市场的财务舞弊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以期得出更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会计审计规范与上市公司丑闻是相伴而生的。近代会计审计史表明,证券市场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必然影响甚至改变会计审计的发展进程、发展模式和方向。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长达四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不仅终结了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也彻底改变了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及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的成立,最终促使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诞生。我国会计审计过去10多年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当然,我们难免也要为这些进步和发展付出代价,银广夏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证。银广夏以及最近披露的其他上市公司丑闻,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也使社会各界认识到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来不论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还是会计审计的规范,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美国的做法。理性地分析发生在成熟证券市场上的财务舞弊,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也可避免今后在借鉴美国的做法时盲目照搬。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较为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世界通信、安然公司、施乐公司、莱得艾德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百时美国施贵宝公司、山登公司、阳光电器公司、废品管理公司以及南方保健等10大财务舞弊案例,介绍这些染指丑闻的上市公司的会计审计问题,分析这些会计造假对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效率、制定模式和制定思路的影响,剖析安达信等众多审计失败对美国注册会计师监管模式和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方式的潜在影响,并从会计审计和公司治理的角度,总结这些舞弊案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世界通信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二章安然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三章施乐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四章莱得艾德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五章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六章百时美施贵宝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七章山登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八章阳光电器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九章废品管理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十章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例剖析;第十一章美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之反思;附录一HPL财务舞弊案及其启示;附录二数字游戏(中英文对照)。
 
阶段性成果之二:公司治理、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研究——基于世界通信(WorldCom)的分析(书稿已完成,将于近期出版)
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人才和信息流动,也向各国提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与安然一样,世界通信也是由“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ing)摧垮的,暴露了美国资本市场上制度安排的结构性缺陷。世界通信存在的许多弊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有可能发生。学习和借鉴有助于未雨绸缪。
本书共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世界通信会计舞弊的曝光始末,着重介绍世界通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畏权势,在切身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矛盾中,毅然选择信守职业道德,克服重重阻力,揭开了世界通信会计舞弊的黑幕。
第二章介绍世界通信发生会计舞弊丑闻的大背景。世界通信诞生于电信业解除管制的黎明。电信业每一次打破局部垄断时,世界通信总是勇猛地冲在最前线,风卷残云般地吞并业内公司,扩张地盘。随后电信业的日趋成熟和竞争激烈化,迫使世界通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新经济的兴起和繁荣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新市场容量,对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电信企业进入该领域,博取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机会。世界通信自然不甘人后,从1990年代末起,挥师冲向互联网、数据处理和传输等新市场。但是,新经济的泡沫很快破裂,高科技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带动大盘下调。由于世界通信的并购基本上都以权益置换方式进行的,股价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司并购成本的高低。并且,管理当局拥有大量的股票期权。因此,管理当局有可能会尽其所能地维持公司股票的高价位。但很不幸,1990年末起,公司就需要应对日益严峻的内外困境:首先是战略定位失误,向互联网、数据处理和传输领域进军,使公司支付了高昂的权益代价,换回了一些前景突然暗淡的公司及资产。传统的长途电信市场盈利能力稳定,但公司却没有将之作为核心业务发展。其次是董事会、管理当局没有足够的准备应付电信业内微利时代的到来。公司过去过度投资扩张的后遗症:容量过剩、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并开始吞噬利润。新开拓的业务领域很多是高科技公司,公司的坏账率有所攀升。此外,电信业成熟的产物——削价竞争和市场容量饱和也不期而至。维持过去两位数的增长率,是管理当局最大的挑战。
第三章介绍原世界通信的公司治理概况。本章以2000年9月始的Intermedia 并购为例,引出世界通信以埃伯斯和苏利文为中心的、“人治”色彩浓厚的管理风格和文化。受其影响,公司内部奉行强领导、弱管理的管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形式与其实质相去甚远。形式上,世界通信董事会议及下属委员会等机构设置健全,也有内部审计部。但实质上,董事会及其委员会、内审部相互之间及其与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封锁非常严重。那些关键的、起制衡作用的部门职能,难以发挥。公司的决策控制权基本上把持在管理当局手中。治理结构和机制几乎成了管理当局的摆设和附庸。
第四章介绍世界通信的会计舞弊概况。在埃伯斯和苏利文的授意下,公司财务中心成了会计舞弊的指挥中心。在各业务单元把各自的财务数据、报表向上汇总之后,财务中心根据盈利预期(也即公司预期目标)与实际数字之间的差距,以“单线联络”方式,下达各种调账指令。参与舞弊的主要是总账会计部、管理报告部、财产会计部、税务部、收入会计部、资本报告部、财务报告部七个大部门;子公司会计部、国内电信会计部、国际电信事业部三个小部门。这些部门的位置分散于各地,隶属上相对独立,没有横向往来,各部门主管都是直接向各自的上级负责本部工作。这些都为苏利文及其舞弊部门主管提供了便利。调账路径是:苏利文发出调账指令,涉及线路成本调整的由迈耶斯和耶特斯负责指定具体的部门和经理人员进行进帐操作。而与收入有关的调整指令,多由罗门佐传达给收入会计部执行。国内电信会计部、国际电信事业部、收入会计部等部门在调账后将粉饰一新的成本、收入数据交由总账会计部,后者据以编制最终的季度(年度)报表。
第五章在前一章基础上,具体介绍公司的舞弊手法操作程序。描述了线路成本如何伪装成资本性支出、如何“千方百计”拔高收入、其他一些会计舞弊问题,以及为此而展开的各部门大合作、和内审部顶住重重压力,孤军奋战,勇揭黑幕。
第六章专门论述与会计舞弊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外部审计师——安达信。安达信与世界通信之间绵长的主顾关系、低廉的审计收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再加上管理当局刻意限制审计范围、隐瞒关键信息等,都对安达信的审计失败有重大影响。
第七章评析源于世界通信会计舞弊、安达信审计失败的治理革新。原世界通信存在几个影响治理效率的基本问题:(1)公司管理风格、管理当局的实际能力与公司的治理机制不相称;(2)以埃伯斯和苏利文的性格为代表的一些人性弱点,突破了制度防线,对组织行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3)世界通信没有适当地处理治理机制中的权力空隙,管理当局把持了过多权力空隙的后果是正式制度最终被非正式的权力途径包围、剿杀。所以,正式制度安排上的革新要针对上述问题,从缩小权力空隙、限制管理当局活动范围入手。世界通信治理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重新定义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包括新设的治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和权力范围;规定其成员设置高标准的任职要求;改革他们的薪酬结构和支领方式。管理当局的一些重要职责、权限也进行了相应界定,其薪酬结构以现金为主,开发多种途径,保障股东对高管人员薪酬的发言权。治理机制上的改革则主要从改善原世界通信的问题着眼,如信息流动不顺畅、监督缺位等。
第八章着重论述由安达信审计失败引起的一些思考。独立性、“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低审计收费、高咨询收费)影响审计质量。会计公司在独立性招牌下经营互不相容的审计和咨询业务,审计业务传统的主业地位日渐沦落,几乎成了咨询业务的敲门砖。审计技术的革新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没有辨识技术革新的适用性之前,把这个结论应用于某个客户公司可能不一定妥当。安达信的风险导向审计,以及所采用的一系列风险评估策略,都没能有效侦查出世界通信的异变。与客户公司之间的良好沟通是调查审计环境、收集额外审计证据的有效方式,也有助于判断、筛选审计重点。审计师不可忽略这个窗口透露的信息。
第九章简述制度约束之外的文化、道德因素。说到底,治理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一个能够处理好人的理想、需求的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和弹性。当然,赋予制度以文化和道德的内涵可能改变人以及社会的一些行为,但永远无法左右所有的行为。制度的这种有限性,可部分地由文化、道德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弥补。
 
 
 
重大项目之四: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效率与内部控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吴水澎
在本课题开展的2003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搜集与整理资料,形成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监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经验分析》(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随着董事会及其指导下的经理层的权利日益膨胀,股东会作为非常设机构对其的监控是有限的。为此,大陆法专门设置了常设性的监事会来履行监督权,英美法也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来实施监督。我国的监事会制度基本上是沿用了大陆法的监事会模式,在结构上,参照了德国式的由股东代表担任和职工参与的模式;在职能定位上则更接近于日本,即主要担任监督者的角色。作为公司内部的监控机制,监事会有责任监督会计信息的生成。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六条对监事会职权做出了规定,第一项就是检查公司的财务;但在现实中,“监事会形同虚设”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针对我国监事会制度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众多学者对改革监事会制度直至是否取消监事会制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本文中,作者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代表会计信息质量,选取2001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作为测试样本,着重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某些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间的经验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监事会制度在监督公司财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规模较大、持股监事比例较高的监事会,能够更加有效的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监事会、董事会会议更大程度上是公司财务存在问题时的灭火装置;而董事会规模因素、灰色监事、外部监事及独立董事未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产生影响。文章最后对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制度提出相应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思考》(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安然事件、世界电讯破产等案例,从反面证明了有效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成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也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界和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热情。尽管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具有很长的历史,但是,最早对内部控制进行理论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初由注册会计师行业发起的,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来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当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已经从注册会计师扩展到企业管理当局和有关的经济监管组织,他们多侧重于描述性的分析,具有明显的实务导向。
在本文中,作者从企业的契约性质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进行了探索,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补充契约,旨在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实现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然后,从历史的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部控制的本质及其实践发展间的辨证关系。最后,从控制论的角度,在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路。
阶段性成果之三: 《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与职能划分》(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与职能划分》一文中,作者指出,作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独立董事制度已经被正式引入我国,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日趋普遍。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安排的理论告诉我们,制度结构是由一个个制度安排构成的,一个特定制度安排的不均衡,将引起其他相关制度的不均衡,并最终导致整个制度结构的不均衡。既然在当前制度背景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将共同组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的监控体系,当务之急就是要对三者进行协调整合,将审计委员会的职能恰当纳入现行的制度框架。随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引入,它与我国上市公司原有的内部监督机制——监事会、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该文首先列举出我国当前法律法规对三者的职责规定,指出其中存在着相似甚至重叠;然后,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对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功能定位;最后,从不同监督机制的层次和特点出发,对其具体职责分别提出自己的设想。
阶段性成果之四:《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思考》(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指出,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企业信息化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文从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定义和五要素出发,在研究了企业信息化如何影响内部控制之后,分析得出企业信息化并不影响内部控制的目标,而对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内部控制的几项建议。
 
 
重大项目之五: 企业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管理会计创新的相关研究
项目负责人: 傅元略 余绪缨
本项目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研究计划进展情况良好。
阶段性成果之一:《网络价值链与战略管理会计》(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从波特的企业价值链发展为山科的行业价值链,其目的是为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所用;基于这一基础,迈天教授为适应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将价值链发展成为价值流,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流程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为价值链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集成以及价值链的重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概念。在网络化环境下,针对虚拟企业的出现,专家提出了虚拟价值链;针对高科技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有人引入智力资本价值链的概念;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价值网和价值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纵观价值链理论和应用的发展,确实是令人振奋,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如何统一这些众多类似的概念,如何与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我们对此做了一种尝试,提出了价值链、价值流、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集成化的概念——网络价值链系统(简称网络价值链)。它是一种为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而设计的、自我学习、进化和快速应变的创新价值管理系统。从这一涵义可看出此新名词与其他同类名词和概念具有更鲜明的信息时代色彩。我们也试图将网络价值链与战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集成,并对此集成系统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为应用网络价值链为工具解决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监控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阶段性成果之二:《公司治理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集成》(已形成文章待发表)
如何将管理控制的方法和理论延伸到公司治理整个过程,并与公司治理相融合是一个新问题。本文提出一个新概念----治理控制,剖析管理控制、任务控制与治理控制的关系,揭示公司治理层面的治理控制职能缺位,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对治理控制的需求为基础建立治理控制与管理控制集成化的治理控制系统,为公司治理实务提供一种新手段。
 
阶段性成果之三:《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余绪缨教授)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2)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3)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4)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
 
阶段性成果之四:The Modern Rise of Humanism and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by Prof. Yu Xu-ying)
Part one:“The modern rise of humanism”advocates the necessity of reinvigora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humanistic spirits and  strongly opposes to the emerged phenomena of material’s domination, man’s materialization and dissimila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e bitter, unforgettable historical lessons drawn from the World WarⅡhave become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that facilitate to promote the modern rise of humanism.
Part two:“The scientific mode of thinking in contract with the humanistic mode of thinking” affirms that rigorous deductive reasoning and rigid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fic mode of thinking; while, laying emphasis on synthesizing, weighing, and grasping the quality of entirety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istic mode of thinking.
Part three: Examining how the changes in management’s views are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in its basis and their embodiments in developing tendency. That is to say, accompanied with the management evolved from material basis shifting to human basis as well as to knowledge (wisdom) basis, the management’s views altered (scientific views shifting to humanistic views) accordingly. The same is the case with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s playing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would signify a change in research direction that would be of significance. Because this new vision and methodology lay empha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yste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ather than  mechanical, technical, and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s to analyze and deal with relevant problems in the areas of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is cognitive process would help related professionals and scholars avoid possible incorrect attitude that ignores the human factor and sees only material factor, and further make these disciplines full of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as well.
 
阶段性成果之五: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管理 ----基于价值流的“三流”集成管理系统》(傅元略)
在网络化下,价值流再造和价值流管理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管理新方法,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课题。本文从探讨基于价值流的网络财务系统的概念和特性入手,剖析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建立价值流管理的两项关键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套革新的设计方法。这些研究结果为企业“三流”集成管理的变革提供一条新途径。
 
 
 
 
 
重大项目之六: 企业财务舞弊及其对策研究
项目负责人: 陈汉文
 
阶段性成果之一: 《安达信:事件与反思》(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随着公司财务舞弊丑闻的出现,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卷入了诉讼与质疑的浪潮,安达信美国公司也因安然事件于2002年8月31日宣布告别从事近90年的审计业务。安达信上下一片哀鸣,全球会计业内人士在难过,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会计文明受到了新的历史挑战。当然,这也意味着世界审计市场格局的重新界定。
无独有偶,在我国,亦爆发了原野、琼民源、猴王、红光实业、黎明股份、银广夏等上市公司恶性会计造假事件,蜀都、中天勤等会计师事务所因此倒闭,国内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正无奈步入信誉的寒冬季节。
国内外发生的财务舞弊及审计失败事件值得我们反思。本书拟透过安达信现象,从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案例、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管制模式、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结构、会计准则制定和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行为等视角,透视诱发华尔街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的深层原因。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安达信:历史与事件;独立性:审计质量与经济利益;管制模式:自律、政府或独立监管;组织形式:责任界限与力量博弈;准则制定:技术规范与政治程序;分析师行为:盈利预测与会计造假。
阶段性成果之二:证券分析师、定价机制与利益冲突(已发表在《审计与理财》2003年第6期)
上市企业股票的价格等于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折现值,当股票供求双方在市场上对股票进行定价时,供求双方都需要对此分别作出预测。在证券市场中,证券分析师通过向作为需求的投资者提供独立、客观的企业盈利预测信息,提高了投资者提供独立、客观的企业盈利预测信息,提高了投资者在定价谈判中的能力,促进了证券市场中供求双方的定价效率,证券分析师也就明显地处于股票供求双方利益冲突的中心。在我国,随着股市的进一步规范,股票价格必将表现出向企业价值的进一步回归,而对于股市泡沫,市场所固有的不可预测性总是会周期性地导致其出现。因此,应该未雨绸缪,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利益冲突制度安排,为证券分析师独立地发表盈利预测创造一个适当的空间。
 
阶段性成果之三:锦州港、毕马威与审计模式(已发表在《审计与理财》2003年第7期)
审计失败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审计模式选择亦是其中之一。历史地看,审计模式的演进经历了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三个阶段。每种新的模式的诞生都代表了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的审计模式应当取代旧的模式,每种审计模式都是对前一种审计模式的发展和补充,都是在吸收前一种审计模式精华的同时,再引进采纳了一些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推崇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而一味地排斥帐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尤其是不能抹杀帐项基础审计的作用。
 
阶段性成果之四:欧亚农业、安达信与职业判断(已发表在《审计与理财》2003年第8期)
从影响职业判断的诸多要素来看,失误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是:(1)宽松的职业判断环境;(2)判断主体(审计师)缺乏独立性或执业素质低下,导致对审计中存在的严重错报刻意瞒骗或是无法查出;(3)判断决策过程存在严重失误,主要体现在对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方面,审计师没能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谨慎的加以评价。改善职业判断环境、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有效执行判断决策程序,从而提高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质量,是事务所及其审计师有效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和根本途径。
 
阶段性成果之五:宝钢业绩、交易创新与审计决策(已发表在《审计与理财》2003年第9期)
审计决策是审计人员依照职业标准,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做出某种估计、断定或选择的思维过程。从学术的视角看,研究审计决策的根本目的在于理解、评价和提高审计决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剧、风险的增大,最重要的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素质的提高,他们将越来越关心审计报告的质量,而审计报告的质量又以审计决策的质量为基础。因此,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必要开展审计决策研究,采用稳定性、共识性、洞察力等替代标准来评价审计决策的质量,以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阶段性成果之六:安然事件、审计独立性与程序公平(已发表在《审计与理财》2003年第10期)
程序公平指的是从程序层面上考察的公平,是一项在程序进行的过程中实现的价值。要实现程序公平,就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原则来设计程序,而独立性就是审计程序设计的首要原则,他对公众利益的保护在于它保障了程序公平的实现。
 
阶段性成果之七:详细规则基础与基本原则导向辨析(已发表在《审计与理财》2003年第11期)
以详细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其操作性较强,但是,其制定成本和执行实施成本亦很高。以原则为基础的准则需要企业和审计师进行更多的专业判断。两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各有优缺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选择,应从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必须立足于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二是必须将该问题放在具体的制度背景下加以考虑。
 
 
 
 
 
 
 
 
 
★  主要论文、专著摘要
 
一、        著作简介
1 .著作名称:公司治理、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研究——基于世界通信(WorldCom)的分析    字数:35万字
作者姓名(按署名顺序排列): 黄世忠
出版单位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月
 
内容提要
本书共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世界通信会计舞弊的曝光始末,着重介绍世界通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畏权势,在切身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矛盾中,毅然选择信守职业道德,克服重重阻力,揭开了世界通信会计舞弊的黑幕。 第二章介绍世界通信发生会计舞弊丑闻的大背景。 第三章介绍原世界通信的公司治理概况。 第四章介绍世界通信的会计舞弊概况。 第五章在前一章基础上,具体介绍公司的舞弊手法操作程序。 第六章专门论述与会计舞弊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外部审计师——安达信。 第七章评析源于世界通信会计舞弊、安达信审计失败的治理革新。 第八章着重论述由安达信审计失败引起的一些思考。 第九章简述制度约束之外的文化、道德因素。
 
 
 
二、        主要论文一览表:
序号
作者
论文题目
刊名
刊期
1           
王光远
关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上)
财会月刊
2003A07
2           
黄世忠
世通财务舞弊手法透视
财务与会计
200307
3           
葛家澍  杜兴强
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基本程序
财会通讯
200307
4           
杜兴强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态度及对策探讨
会计研究
200307
5           
吴水澎   曾小青
会计诚信分析的新框架:法学视角
上海会计
200307
6           
王光远
关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下)
财会月刊
2003A08
7           
曲晓辉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背景、动因、现状和趋势
财务与会计
200308
8           
黄世忠
世通舞弊案的警示
财务与会计
200308
9           
葛家澍  杜兴强
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基本程序(二)
财会通讯
200308
10       
葛家澍  杜兴强
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基本程序(三)
财会通讯
200309
11       
谢诗芬  戴子礼
会计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会计计量视角
财会通讯
200309
12       
苏新龙
关于上市公司购并业务中长期投资核算的几个问题
财务与会计
200309
13       
邓力平  曲晓辉
税收国际协调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关系之辩析
会计研究
200309
14       
陈立齐  李建发
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
会计研究
200309
15       
傅元略
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协同管理效应的度量
中国工业经济
200309
16       
葛家澍  杜兴强
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财会通讯
200310
17       
黄世忠
分业经营抑或混业经营——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定位的嬗变及其监管启示
财会通讯
200310
18       
吴水澎
会计信息研究的开拓性探索——评《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
财会通讯
200310
19       
谢诗芬
邹  立
传统权益理论的特点、缺陷和发展方向
财会月刊
2003A10
20       
杨宏图
严  晖  黄京菁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
财会月刊
2003A10
21       
吴水澎
曾小青
会计诚信分析的新框架:法学视角
财务与会计     (导刊)
200310
22       
黄世忠
叶丰滢
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剖析——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美国司法部督办的第一要案
财务与会计     (导刊)
200310
23       
郭道扬 吴联生
论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持机制——兼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持机制的改进
审计研究
200305
24       
王  桦  庄江波  陈汉文
内部审计职业化:一种营销战略观
审计研究
200305
25       
黄世忠
提防收入确认陷阱——美国在线收入操纵手法剖析
财务与会计
200311
26       
刘  锋
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的变革
财会月刊
2003A11
27       
余绪缨
论人文主义思潮与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财会通讯
200311
28       
葛家澍  杜兴强
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基本程序(四)
财会通讯
200311
29       
沈永贵  陈汉文
加入WTO与国家审计模式重构
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311
30       
葛家澍
回顾与评价
会计研究
200311
31       
葛家澍  杜兴强
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基本程序(五)
财会通讯
200312
32       
陈汉文 夏文贤 黎代福
受托责任、信息披露与规则安排——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上)
财会通讯
200312
33       
吴巧生 王  华    成金华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态势
中国工业经济
200312
34       
李若山
审计的价值
中国审计
200317
35       
陈汉文
利益冲突与独立性规则
中国审计
200317
36       
徐明磊 李若山
对注册会计师“市场管制”的法律思考
中国审计
200316
37       
杜兴强
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中“空口声明”的信息内涵
中国审计
200315
38       
王光远
完善证券市场结构  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中国审计
200313
39       
杜兴强
企业商誉审计探讨
中国审计
200313
40       
杜兴强
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创新计量
中国审计
200309
41       
杜兴强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态度及对策探讨
会计研究
200307